不只0元购,这年头都开始“0元游”了?

这两年旅游形式不断进化,先是穷游,然后是特种兵,现在小红书上又有了个旅游形式的新概念:
0元游。
见多了消费概念,乍一听这词还以为这是商家的新招式,没啥大不了的。一开始我也这么觉得,但当我仔细研究后发现,这简直是一场消费革命,颠覆了过去中国旅行的民俗原则“穷家富路”,出门全靠蹭。
0元游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展开。
这种旅行以“蹭”字为中心展开,行事逻辑突出一个出门不捡就算丢。类似化缘,古代化缘是找乡绅富商,现代化缘是找商业促销。
在小红书上最火、最具代表性的0元游目的地就是澳门,流行的攻略体系大差不差,我愿称之为澳门五段锦:
1、喝:第一站直奔半岛美高梅领取免费奶茶,不够喝的还能免费续杯;
2、吃:第二站穿越美高梅娱乐场,不在里面花一分钱,直接打卡领牛角包冰淇淋;
3、看:第三站前往永利澳门,打卡由20亿黄金打造的发财树;
4、拍:第四站打卡永利门口的金鱼缸,氛围感照片必须拿下;
5、玩:第五站乘坐免费缆车,观看免费喷泉表演。
如果你看了足够多的0元购攻略,就会发现虽然笔记挺多,但流程玩法的花样还没封面样式多呢,内容都大差不差,重复率极高。
攻略重复率这件事印证了0元游消费的一个基本点:安全性。
这种安全,指的并不是人身安全,而是旅程体验的安全性——避免把有限的时间资源和经济资源浪费在风险较大的环节上,人们不愿意把有限的精力和钱花在不确定性的事儿上。
这种转变跟古早的旅游意识大相径庭,过去《背包十年》、《孤独星球》倡导的都是体验型的旅游——意外是体验的一部分。
0元游所代表的这种转变也得到了数据的佐证。2024年小红书报告显示“听劝+旅行”笔记上涨了86268%。
那么0元游避免一切风险干啥去呢?
答案是打卡。
这便是0元游的第二个基本点,高效。
这不是我瞎说,纵观0元游的内容,你会发现除了吃喝这项基本需求,所有的活动时间都留给了打卡这一件事上。
当老一辈还在纠结“要不要花钱登顶埃菲尔铁塔”时,年轻人已经用手机广角+反光板(对,有人真背这玩意),照着各种打卡攻略,不需要费心沟通,只需要耐心排队等待标准的网红机位,就能在塔下免费草坪1:1还原“IG博主同款”,接下来只需等待朋友圈的围观和点赞。
这就是从0元游攻略上学习到这种方式的最大目的,也可能是仅次于交通以外,最浪费时间的活动了。
对于很多老派的人来说,这种目的性极强且看上去为了出片而出行的旅行方式,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与厌烦,觉得多少有点过于虚荣了。
你或许会觉得0元游是一场消费革命,但我觉得它更像是一场理性的取舍,取的是“人生照片”,舍的是“旅行内容”。虽然两者从不是、也不该是对立的关系,但经济的改变,让两者变得像一场零和博弈。最终的结果,无论厌烦的人接受与否,这可能就是未来旅游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GWI调研的数据指出,2024年社交媒体用户平均每天花费2小时19分钟,80%的用户表示他们在旅行时会特别注重拍照和分享,以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评论。
而且不但是游客如此,商家、设计师亦如是。
社媒的时代,“好看”就等于“有用”。
这便让打卡点成了现代所有场域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
设计师柳征在谈到自家品牌形象空间设计时表示,他在设计普通实体店和品牌形象店时,最看重的是顾客的“到店体验”和“逗留时间”。一个好的打卡点意味着社交媒体传播力,这便是它最重要的商业价值。
柳征还透露他们会通过场景的诸多设计细节,来让用户不自觉地拍照、分享,进而将美学转化为传播力:“除了品牌的大型装置吉祥物,我们会特别注重细节,通过控制灯光色温色值区间营造氛围感,在面积有限的情况下还会通过材质拼贴增强空间纵深感,起码可以让顾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
设计师的做法也得到了《2023中国商业空间体验设计白皮书》的印证:具有高辨识度视觉符号的商业空间,顾客主动拍照分享概率是普通空间的3.2倍,社交媒体传播效率提升2.5倍。
这种设计思维的迭代在展览领域更为显著,设计师兼策展人时晓曦也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他表示在做商业展览的时候,虽然客户不会主动要求专门设计“打卡点”,但自己会在策展时考虑到这一点。在他看来,不管是策展还是做设计,都要具备双重思维——既要守住艺术调性,又要预判现在观众和用户的需求。
时晓曦表示,以CMF设计为例,作为工业产品设计师会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整体的设计,即便消费者无法立即察觉到形态的微妙变化,但他们一定会对材质有所察觉,材质元素往往是消费者与设计最容易产生共鸣的部分。
所以他在策展的时候也会有意去创造一些互动性强的场景,能够吸引观众自发拍照、分享,包括现在的很多展览,运用AR、VR、声音、扫码等形式设计的交互装置也很多,都是为了提升观众的参与度。
很多时候,观众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打卡”,他们只会觉得这个地方很好看,会自发地拍照并分享到社交平台。
如今,场域设计导向正在更新商业生态。
据赢商网与美团研究院数据显示,在2023年新开业网红店中,超50%会在半年内进行空间改造,重点通过打卡点迭代维持流量热度。
以“打卡”闻名的超级文和友店面装修|图源小红书
这样的变化是多重因素相互促进下的结果。
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曾经提出“媒介情景理论”,他认为新媒介可以导向新情境、引发新行为。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引发人类行为的变化。
从一些数据中,我们能看到这些理论已经变成现实:《小红书营销对用户旅游决策影响因素研究》显示,超过40%的游客表示,他们的旅游决策受到了社交平台上“网红打卡点”的影响,而这种趋势在年轻人中尤其明显。
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打卡”就是我们的最佳在场证明。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说,它甚至成了旅行中最重要的目的,以至于演变出了0元游的玩法。
面对这种状况,总有人说:“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会旅游!花几小时拍照修图,景点长啥样都没看清,本末倒置了,纯纯是自恋和虚荣!”
但打卡这种虚荣的留痕操作,真的是现代人独有的病症吗?
回望互联网还未崛起的那个年代,长城墙体刻满“到此一游”,旅游景点总有很多这样的行为。
但我们眼中破坏文物的乱涂乱画,其实是跨越时空的存在证明仪式。当宋代文人在汝窑瓷器题诗落款,19世纪的游客在罗马斗兽场的石墙上刻下自己的名字和日期来证明“到此一游”。
这些行为与当代年轻人在上海武康大楼前拍摄第10086张同角度打卡照,本质上都是人类对存在痕迹的永恒追寻,一种想要获得存在感的行为。
这种集体无意识或许就是人类的生物本能性所决定的,载体在进化,互联网缩小了世界,放大了情绪——即便跨越千百年,我们那种渴望被看见、被记住、被认可的精神震颤从未改变,本质上都是人类对存在痕迹的追寻。
就像福山说的那样:许多我们传统上认为是物质需求或经济动机的行为,实际上都隐藏着一种更深层的激情式欲望,即渴望尊严或地位得到他人的认同。
我相信,当未来人类研究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经济环境,云端海量的标准化影像一定会成为解码21世纪生存状态的关键证据,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稗官野史呢?
圣索菲亚大教堂石壁刻有“哈尔瓦丹曾来过”,传系9世纪维京人所留
但对于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来说,或许很难冷静审视被数字时代改变的现在,更像是《黑镜》第三季《急转直下》的剧情,主角为了高分而不断迎合他人的评价,生活被系统算法控制,只为了5星好评而活。
剧中的那句台词就像回旋镖,在9年后正中我们的眉心:
“互联网无药可救,你永远不会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