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轻人打造“职场人设”:“生活当是场喜剧”
22岁的朱小姐是众多打造“职场人设”的年轻人之一,她用此来表达对工作的失望情绪。
27岁的Lac是一名广告设计师,她把自己在职场上的形象打造成“神婆”,意思是每当遇到不合理的要求,就运用玄学知识来应对。
和Lac一样,许多中国年轻人正在用古怪的图片或插画来表达他们对职场环境的失望——这被称为“职场人设”。在经济不景气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这成为年轻人表达挫败感的一种方式。
“就像艺人经营自己的人设一样,打造职场人设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对职场生活的自我调侃”,Lac解释说。由于担心失去工作,她希望匿名接受访问。
那些走进非洲的中国年轻人: 掘金,逃避和叛逆
“全职儿女”:年轻人的重整旗鼓之举还是“自我麻醉”?
“神婆”:Lac
中国年轻人利用社交媒体分享自己打造的“职场人设”。
Lac从事快消行业,负责产品的营销推广。她原本期待在35岁时成立自己的广告公司,或者有一份骄傲的广告作品,但许多广告公司在疫情期间倒闭,目前仍恢复有限,她的希望快要破灭了。
“生活不知道还能往哪走,只有每天上下班”,Lac坦言,她最初的干劲与活力已经被幻灭感所取代。
在中国,许多公司正在避免聘用35岁以上的员工。尤其在疫情过后,这逐渐成为一种约定俗成。这些公司认为,应届毕业生更有竞争力,35岁以上的人体力开始下降,上有老下有小,对工作往往力不从心——这被称为“35岁诅咒”。
这种情况让Lac对职业失去了希望。她开始反思工作的意义:“工作就是为了吃饭,不指望实现自我或者做出成绩了”。
她也因此认为,在职场中“不值得付出全部的真心与自我”。逐渐,她发现了一种应对无理要求的手段——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神婆”。
Lac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职场人设,获得了近7万个赞。
疫情后的缓慢复苏
Lac的公司在疫情期间得以幸存,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她的上司对细节一丝不苟,担心一点点小问题会影响整体运营。对Lac来说,这意味着加班加点,但没有额外报酬。
一天,正当她准备下班,老板让她把一张海报的背景颜色从黄色换成蓝色。此时她内心的“神婆”上身,半开玩笑地对老板说,黄色和公司最近的运势不符。
拒绝老板时常伴有风险,比如遭到解雇或被穿小鞋。幸运的是,由于关系融洽,Lac的老板并没有追究。
还有一次,老板安排晚上11点开会。那天是中元节,Lac抓住机会,说当月是鬼月,阴气重,深夜活动是一种禁忌。
不过这次她失败了,因为顾客坚持要求会面。
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小红书上,许多年轻人精心打造了自己的“职场人设”。根据数据分析提供商“新榜”的数据,该话题自2022年7月创建,截至10月初,已经吸引了 2000 万次浏览量。今年,在应届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的5月至9月期间,更多相关话题被创建出来。
年轻人在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上分享出自己的职场人设。
奴隶小精灵“多比”:朱小姐
进入职场前,22岁的朱小姐原本以为自己会成为一位职场丽人。
22 岁的朱小姐认为自己是《哈利波特》中的“多比”——一个勇敢、忠诚的家养小精灵,努力工作,但被“黑暗巫师”当成奴隶。
通过把自己想象成多比,她在处理挑战性的任务时得到了安慰。“想到魔法世界里的小精灵也会是这样,而我也是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她说。
朱小姐使用多比小精灵作为自己的职场人设。
她曾经幻想自己会成为一名光鲜亮丽的上班族,“每天化着精致的妆容出现在办公室,并且为自己冲上一杯拿铁”。但是,一旦进入职场,她内心深处的多比形象就显现出来了。
去年毕业后,朱小姐的辅导员向她推荐了十家公司。但绝大多数都在两年内倒闭了。最后,她在一家剧院找到了一份新媒体运营工作。
她的工作稳定,但收入相当低,接近当地的最低标准。但她说,“至少我不用向父母要钱。”
在魔法中寻求安慰
多比是《哈利波特》中的家养小精灵。
加班已经成了朱小姐工作的常态。11月1日国庆节假期前,她的老板要求她在七天假期前准备好推送内容。这就意味着要把工作带回家,熬夜到午夜。
就像多比常用第三人称自称一样,朱小姐发现自己不断自我怀疑:“老板说多比可以下班了,那多比可以走了吗?多比真的可以走了吗?”
“就是一种被磨平了棱角之后产生的自我怀疑”,朱小姐说,“因为往往老板说可以下班了,但到家之后,发现又有新的事情给你。”
“隐翅虫”:林林
由于面临失业风险,林林选择使用化名接受访问。
23岁的林林选择了一只隐翅虫作为她的“职场人设”。这种甲虫翅膀短小,会爬行。当受到干扰时,它会像蝎子一样隆起腹部。
林林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她在职场底层安静地做事,而一旦受到挑衅,就会采取防御姿态。
她在互联网行业工作,该行业在中国竞争激烈,过去几年受到政府监管的严重冲击。因此员工流失率很高。由于担心自己随时可能丢掉工作,林觉得有个职场人设方便与同事相处。
“每次换工作,我都可以采用不同的角色。这是一种处理复杂职场关系的方法,”林林说。
在现实中,隐翅虫在物体表面匍匐爬行,受到惊扰时隆起腹部。
逃避性别问题
林林还表示,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职场人设”,也是为了逃避讨论性别问题。
在职场中,男性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获得更高的薪水。但她害怕公开反对这种不平等。
“骂这些太敏感了,骂点职场比较安全”。
在中国,公开讨论性别问题可能面临风险,尤其是对女性而言,可能成为人肉的目标或网络威胁的对象。
林林说,作为一名有社会科学背景的女性,她看不到改变的希望。
“说实话,这种生活方式很痛苦,但是因为太痛苦而没有办法改变,只能把它当做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