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给孩子找回‘课间十分钟’,我多花了30万的代价
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尝试,有家长拒绝把童年感受过的焦灼传递给下一代,将孩子带离“内卷”的轨道;有人崇尚自然教育,认为让孩子体验种红薯、橙子、玉米,比没日没夜的学习重要;也有人为了能让孩子有一个真正的课间十分钟,多花了三十万。
但“鸡娃”就是错,“不鸡娃”就是对吗?当然不会这么简单。每个家庭都各有不同的情况。我们只是想指出,无论被迫还是主动,当“鸡娃”变成一个个家庭的常态,要摆脱惯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深思熟虑,需要一点想象力,更需要强劲的行动力。毕竟,比起让孩子成为人生赢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拥有快乐的生活。借助以下几个家庭的故事,或许我们能看到一些另外的可能。
@L,妈妈,为找回“课间十分钟”多花30万
两年前,大儿子在北京到了上小学的年纪,面临幼升小择校的问题。提前半年多,我就开始向身边同事、朋友打听他们孩子的入学情况。从他们口中我得知,很多公立小学都存在没有“课间十分钟”的问题。学校避免让孩子跑跳,课间尽量不出班,中午吃完饭就趴在桌上休息,尽可能不走动。还有朋友对我讲,孩子学校里专门有同学执勤,学生在楼道里跑两下,就可能影响班级扣分。
我专门问了学区内周围公立小学的情况,发现确实都是如此。我转而开始考虑私立小学。很早以前,我就在网上注意到一所北京的私立小学,学校不说多好,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出去,小课间可以在屋子里玩,大课间可以去室外游戏。为了孩子能轻松一点,我决定接受付出金钱的代价。
在学校玩耍 ©L
这所学校离家不近,为了让孩子上学更方便,我们搬了家,在学校附近租房住。好在原来的房子空出来后用来出租,我们的租房压力没那么大。学校学费一年是十几万,如果算上租房支出,夸张一些说,为了找回“课间10分钟”,我们付出了一年多支出30万的代价。除了金钱成本,搬家让我和先生的通勤时间也增加了不少。以前上班我骑个自行车就能到,现在开车要一个小时。我先生也是类似。
孩子现在进入学校两年,听孩子说,学校十分鼓励他们活动身体。班级教室里有个图书角,有的学生下课后在图书角看书,老师还会说,“出去玩吧”。
虽然身在北京这个“鸡娃”重地,但孩子出生之后,我从没想过成为“鸡娃”大军中的一员。我来自小城镇,很努力来到北京上学、考研、工作买房,现在和先生都是制造业的高级工程师。我个人定义里的“鸡娃”,不是背单词、拼成绩,而是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多为他创造爱和美好的体验。小学这几年,我想多给他一些轻松的回忆。
虽然在这所私立小学找回了“课间十分钟”,但大儿子回到公立学校只是时间问题。我和先生都没有国外读本科的经验,一路私立、未来出国这条路线,不是我们对孩子的计划。前一阵,家里添了小宝宝,我们盘算,让两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上私校,也难以负担。为了给升公立初中做准备,计划最晚四年级,大儿子将转回公立小学。希望到那时,“消失的课间十分钟”现象已经有所好转。
在大环境的洪流下,个人很难挣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为给孩子获得“正常”,宁愿个人付出代价;条件不再允许,也只能妥协。家里老人说我们太折腾,为了一个课间,“至于吗?”我觉得,我尽了我所能尽的力,没有什么遗憾。
@WenYan,妈妈,北大毕业不鸡娃
孩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给他报了一个在线奥数班。当时还是“双减”之前,恐慌的情绪比现在要重,那时在家长中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孩子必须要在三年级以前至少报一个奥数班,不管为什么反正先上了再说。奥数班上到第5、6节课的时候,有一次孩子作业写到一半,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能不上这个班吗?”
我听到后第一直觉肯定是反对的。我问孩子,为什么不想上呢?他说题目很难,自己做不出来。我就安慰、鼓励他,说慢慢就好了。然后我看到他眼眶红了,但他没有反抗,也没有大哭大闹,只是默默地把眼泪擦干,回到他的书桌前,继续去写他的作业。
儿子的英语作业 ©WenYan
就在那一瞬间,我觉得,我怎么就成为这种家长了?
小时候,爸妈也会逼我去做很多我做不出来的题。他们算是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非常的“望子成龙”,爸爸尤其严格,对我的要求是考双百,如果不是年级第一,回家就要挨打。放暑假期间,我也必须每天写一篇作文。我曾经想过,等我长大当了家长,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经历这些。没想到兜兜转转几十年过去,我还是成为了这种家长。那一刻,我其实特别痛恨自己。
意识到自己犯了很大错误后,我不顾全家反对,退掉了奥数班。听到我真的把课退掉,孩子都惊呆了,我能感到他发自内心地松了口气。后来孩子另外的一个英语班到期后,我也没有再续课。现在他一周只有两个完全和学习无关的兴趣班,一个武术课和一个机器人编程课,都是他自己的选择。周末我们也没给孩子安排任何课外班,尽量把两天时间都留给他自己。现在,孩子每天回家后会自己规划学习、训练和运动时间,听一些他感兴趣的英文故事音频,或是看英语小说、科技杂志。四年级下学期,孩子的各科学习成绩大爆发,一下跃升到班级前三,同学向我打听给孩子报了什么班,我说,应该减少课外班。
孩子自己爱读的英语小说 ©WenYan
我自己是别人眼中的“牛娃”,大学考的是北大,不过工作后,你就发现大家都是普通人。最近一次同学聚会之后,我的一个感受是,身边北大清华的同学们,大都对自家孩子没有特别不切实际的预期。很多现在的家长自以为是学习成绩好造就了自己,实际上,是家庭基础、国运和时代背景造就了我们。
在今天的社会里,特别是一线城市,家长想要“不鸡娃”,需要一个非常强大的内心,才能够抵抗住外界压力。我们周末经常带孩子出去爬山、捡石头或玩水。以前,我在聊天群里提起带孩子出去玩,下面的回复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你这么做是因为孩子还小,等到再大点就不能这样了”;一类是“这样躺平孩子以后会怨恨你”;还有一类回复,不会直接表示反对,但会说自家孩子周末做了什么,比如上各种辅导班、刷各种题,最后说“真羡慕你们这么悠闲”。现在我带孩子出去玩,基本不会再发朋友圈,广而告之。
其实,让孩子学习本身是没有错的,在我看来,我们今天最大的问题就是太极端了,如果有人说自己不“鸡娃”,大家就会觉得你选择了“躺平”。但我觉得,在疯狂“鸡娃”和“躺平”之间存在着无数条道路,我们为什么不能选择一条稍微慢一些的路,用一种更符合孩子的科学发育规律、保护好奇心的方式让他学习呢?
@刘大江,爸爸,放弃工作带孩子回老家
为了不让孩子陷入“卷”的环境,我和妻子放弃了上海和广州的工作,回到老家共同陪伴孩子快乐成长。在孩子出生前,我就想,我们一定要接受他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让他随着自己的兴趣成长。妻子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孩子出生后,我们一直在一以贯之地执行这个决策。
我们的大儿子是在上海读的幼儿园,到了该进入小学的年纪后,其实我们是有条件让他继续在上海或广州读私立学校的,但我还是决定让他回到我的老家重庆奉节读小学。上海的教育还是挺卷的,首先找一所好学校就很难,其次就算上了一所普通的学校,你身边的同事、孩子的朋友,还是会下意识去比较。
儿子送我的父亲节画 ©刘大江
我身边就有个这样的例子。我有个朋友,自己开了一家小型设计公司,有位大客户,是养活公司的生存根本。他们的孩子年龄相仿,常在一起玩,客户的孩子在上海一所私立学校读书,一学期学费接近10万块。为了让孩子不自卑,也为了能跟这位大客户常见面,这位朋友咬牙也把孩子送进了同一所学校。最近这两年疫情下来,他的生意受到很大影响,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小,你能感觉到他除了不快乐还是不快乐。
大儿子读小学前,妻子先我一步辞职回到老家,我也开始逐渐调整工作节奏,每个月一半时间在老家,一半时间在外。后来我们又有了二儿子、小儿子,去年开始我彻底回到老家,与家人团聚。现在我在老家县城开了一家工作室,继续在之前的营销策划行业内工作,妻子在家经营网店,三个孩子在老家的同一所小学上学。和北上广相比,老家的学校确实很轻松,下午最后一节课专门用来写家庭作业,回家之后的时间就完全自由支配了,有的孩子放学都不需要背书包,空着手回家也没什么。我没给孩子报任何补习班,现在最小的儿子上一年级,二儿子上二年级,大儿子上五年级,印象里他们的考试评分每回都是A+。
孩子们收玉米 ©刘大江
我和妻子都是学画画的,但我们都没有刻意要求孩子学画画,也不打算自己教他们。我们会尽量给孩子创造足够丰富的自由空间,在农村老家,他们经常在外面一玩一整天,不需要大人跟随,大的带小的,晚上常一身泥回家,有时手上还会提着在小水沟里抓到的螃蟹、小鱼。老家的农田现在没什么人种,孩子的奶奶70多岁了,也不再下田,我就找了一块地专门给孩子们玩,他们种过红薯、橙子、玉米,给橙子施肥、打药的活都由他们自己干。今年地里第一次成功结出了玉米,收了两背篓。老家的房子里,每一面墙上都有孩子们的涂鸦,画得乱七八糟的,但我觉得挺好的,孩子只是想画而已,那就让他去画,以后可能等到孩子们上了中学,再把墙粉刷掉。
我也会想尽一切办法陪他们玩。孩子说自己想做什么,我就会让他们去做。比如二儿子有天跑过来对我说,“爸爸,我想练武功,当大侠!”我说可以啊,刚好爸爸以前也练过散打,我教你。只要孩子能参与的事,我都会带上他们一起,比如在老家劈柴火,比如给家里养的金鱼换水。最近,我还带着孩子一起修家谱,最小的孩子刚上一年级,不大看得懂,但是他也会站在旁边看。
孩子在老家 ©刘大江
我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上面有两个姐姐,都只读到初中。小时候妈妈对我的要求是必须要比别人家的孩子优秀,最好还要拿奖状。但我当时的成绩只有中上,实在考不到第一,为了让妈妈觉得有面子,我就想找个别的办法拿奖状。想来想去,最后决定去学美术。后来确实拿了一些奖状回来,但爸妈还是不开心,因为觉得那是不务正业。大学我考上了中国美术学院,但因为不满意课程内容,大一下学期没和家里商量就退学了。妈妈得知后,差不多有两年时间没有理我。
我大姐的儿子今年结婚,差不多花了五六十万,大姐对我说,“你算算你三个儿子,一个六十万,你要准备180万。”我说,“我干嘛要去算这个东西?”我觉得,我现在这么不优秀,不也活得好好的吗?孩子同样也可以不优秀但活得很好。
前段时间,我们县城里有家做得很大的兴趣班生意不太好,想来找我做营销方面的咨询,被我拒绝了。我对他们说,你们兴于“鸡娃”,但也亡于“鸡娃”。我算85后,从我那一代人开始,一直到现在的00后,几代人的自我意愿越来越强。现在网上不是都喊“躺平”吗?外界社会一直强加给我们诸多要求,所以网络上才会出现那么多相反的声音。我觉得,最终大家还是会接受真实,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突破口。
@有余人生,妈妈,“卷娃不如卷自己”
今年9月,36岁的丈夫和我商量,想申请留学签证,去日本读语言学校,未来把一家人接过去,最终实现让孩子去日本读书。我本以为他是突发奇想,就回答“想试试也行”。没想到丈夫行动力很强,立马联系了日本留学中介,开始准备材料。
我们是来自东北四线小城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大儿子在一所公立小学读书,小女儿还在上幼儿园。我和丈夫工作都是一眼望到老的类型,收入不高但十分稳定。家里有老人帮我们一起带娃,可以说原本过得十分滋润。
丈夫出国不为镀金,主要是不想孩子学习那么累。大儿子今年上四年级,成绩中上,英语从一年级开始补习,后来感到数学有些跟不上,也加了补习班。一周有三天,他放学后从补习班回到家,8点多开始写学校作业,写完上床睡觉差不多要9、10点。现在这个节奏还算可以接受,但我和丈夫都知道这只是小学,到了初高中,必定逃不开被“卷”。
在我们这里,学习是唯一出路。这边到了初高中,除非家中欠债,稍微有点条件的家庭,都会给孩子补课。到了高中,晚自习结束时间接近半夜,为了孩子能多睡一会儿,大部分家庭还要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身边有同事算过一笔账,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支出,补课费、租房费七七八八加起来大概有三、四十万。像儿子这样算不上多么有天赋的普通孩子,我估计未来差不多就是二本水平。我和丈夫都不想孩子从小学“卷”到大学,毕业后却过着月薪五千,日子拮据的生活。我想,丈夫他都愿意为了孩子遭这份罪,学一门新语言、去陌生国家打拼,我没什么不能支持的。
丈夫自学日语 ©有余人生
选择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有位朋友在日本开公司,可以帮助提供工作签证。跟朋友商量后,丈夫选择了一所离那位朋友较近的语言学校,学费一年4万,计划明年4月过去就读。朋友的孩子目前在日本小学读二年级,听朋友说,平时作业不多,孩子有时间和同学一起玩,适应融入得很快。我们从朋友那里和网上了解到,像我们这种情况,孩子依然可以进入日本公立小学,不需要学费。到了初高中,私立学校比较辛苦,公立学校依然下午三点多放学。辛苦还是躺平,到时就凭孩子自己意愿了,我们希望给他们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
等大儿子真正到日本念书,差不多是2025年4月的事了,我们不想打乱孩子的生活节奏,只是简单和孩子聊了聊未来可能的变化。女儿太小,还什么都不懂。儿子从一开始的不想去,舍不得现在的老师同学,到后来变成去或不去都行。再后来,有一次聊完,我们有点沮丧,觉得儿子不愿去就算了,他突然冒出来一句,“我想去。”
我和丈夫很清楚,到了日本,收入和生活条件肯定会有落差。朋友的公司能提供签证,但工资不高,未来难免要再寻出路。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和丈夫可能要靠存款和打零工过活,比如去便利店、麦当劳当店员。我们做好了打算,如果孩子能适应,只要他们过得开心,即使从坐办公室变成搬砖,我们也情愿。我们有个共识,这10年为了孩子活,等孩子上了大学,再回国照顾老人,接下来10年再为老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