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店年入33亿,上市前夕遇麻烦
正值冲刺港股上市的紧要关头,茶饮品牌沪上阿姨却因3·15期间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陷入消费者对其的信任危机。
据湖北经视《3·15特别报道》披露,其武汉汉口城市广场门店员工在制作杨枝甘露时,使用过期的西柚粒,并撕毁原保质期标签后重新打印虚假效期。武汉市市场监管局已依据《食品安全法》对涉事门店立案调查,最高面临货值金额20倍罚款。
湖北经视曝光了沪上阿姨食品安全问题
这一事件将沪上阿姨推向舆论风口,也为其港股上市前夕蒙上一层阴影。
从2013年上海人民广场一间25平米的档口奶茶店,到坐拥8500家门店的现制茶饮巨头,由“75后”夫妻单卫钧和周蓉蓉创办的沪上阿姨,用超过十年时间,在茶饮江湖中撕开一条“血路”。
然而,如今来看,过期食材重复使用的“标签门”,或成为这家“夫妻店”IPO路上的拦路虎。
就在今年年初,沪上阿姨带着年营收超33亿的成绩单冲刺港交所,试图成为继奈雪的茶、茶百道、古茗、蜜雪冰城之后,第5家登陆资本市场的茶饮品牌。
可资本市场从来不缺故事,缺的是“确定性”。当蜜雪冰城以2.6万家门店在下沉市场筑起铜墙铁壁时,当古茗、茶百道争相用万店规模抢占先机时,沪上阿姨的IPO更像是一场逆水行舟的突围战。
沪上阿姨的基因里刻着下沉市场的生存法则,但资本要的不是生存,而是想象空间。
当食安问题撞上上市倒计时的时候,这场价值过亿的资本盛宴,还能否端出令人安心的“商业甜品”?
01
加盟狂飙,品控失序
315报道揭开的,不仅是沪上阿姨过期食材标签被撕毁重贴的“时间魔法”,更是8500家加盟店构筑的庞大商业帝国下脆弱的品控防线。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8437间门店中,8409间由加盟商经营,占比高达99.7%。资本市场的数字游戏与舌尖上的安全底线,在此激烈碰撞。招股书里引以为傲的99.7%加盟率,在315后成了危险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不可否认,沪上阿姨的加盟模式在其扩张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其高度依赖加盟商,让食品安全、经营效率等问题接踵而至。
查阅沪上阿姨合伙人小程序,沪上阿姨旗下多品牌都在招募当中
对品牌方来说,加盟服务以及各项采购收入几乎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但对加盟商而言,他们不仅需要承担房租以及购买品牌方的高价原料,还要面对品牌方各种管控限制甚至是罚款。
为了提升品牌销量和市场份额,沪上阿姨曾频繁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如“买一送一”“免单券”“第二杯半价”等。这些活动吸引了消费者,但也给加盟商带来了压力。
一位深圳的加盟商向盐财经记者透露,总部要求做活动,但活动折扣要扣除40%,物料成本扣除38%,人工占比12%,最后利润所剩无几。“总部虽然会给一些补贴,但力度极小,根本弥补不了活动带来的损失。”
同时,由于活动期间往往客单量爆棚,店员难免有所疏忽,如果遇到客户投诉,总部对加盟店的惩罚力度也不小。对于加盟商来说,品牌总部强制促销活动不仅挤压了利润空间,增加了工作压力,也引发了员工的不满。
沪上阿姨店内,忙碌的店员与正在等待取餐的顾客/图源:沪上阿姨
这也使得沪上阿姨的闭店率,高于行业均值。
2024上半年,沪上阿姨关闭的加盟店数量有531家,占到了总门店的6%。回看2021年到2023年的三年内,沪上阿姨每年的闭店数分别为210家、393家以及370家。华安证券发布的研报数据显示,沪上阿姨在2023年的闭店率为7.7%,高于其他茶饮主流品牌。
从单店日均GMV来看,沪上阿姨也与同行存在一定差距。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单店日均GMV为3823元。同期已通过港交所聆讯的古茗单店日均GMV,则维持在6000元以上的高位。
面对如此庞大的加盟商队伍,沪上阿姨的管理和品控也面临挑战。
有加盟商向盐财经记者透露:“虽然总部有一些管理规定,但在实际运营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物料供应有时不及时,导致门店无法正常营业;对加盟商的培训也不够系统,很多操作标准难以落实到位。”
加盟模式还带来了食品安全与口碑风险。
由于加盟商素质良莠不齐,部分门店可能为了降低成本而忽视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出现食品安全事故,不仅会影响该门店的生意,还会对整个品牌的口碑造成负面影响。
当在黑猫投诉平台输入“沪上阿姨”这一关键词时,截至2025年3月21日,共有3584条投诉。这些投诉,大多集中在食品安全和售后这两大问题上。
截至2025年3月21日,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沪上阿姨”的相关投诉共有3584条/图源:黑猫投诉平台
3月14下午,沪上阿姨武汉汉口城市广场店店员表示,涉事的两名员工已经离职。“那个门店是新开的,当时没有店长,所以两位员工比较随心所欲。”该品牌督导也赶到现场,表示核实后,将从严处理。
加盟模式对于茶饮品牌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在新茶饮赛道内卷加剧的当下,沪上阿姨若无法系统性解决加盟店监管漏洞,就难以摆脱“扩张失速-品控失控”的隐患。
02
夫妻分红1.76亿与现金流危机
2013年,单卫钧、周蓉蓉夫妇用一杯“五谷奶茶”,在上海人民广场打响创业第一枪。此后十年,沪上阿姨以每年新增千家门店的速度狂飙突进,2023年营收达到33.48亿元,成为新茶饮赛道增速最快的黑马之一。
下沉市场是这场狂奔的燃料。
据招股书,沪上阿姨在下沉市场占市场领导地位
灼识咨询数据显示,三线及以下城市现制茶饮GMV从2018年的252亿元暴涨至2023年的96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0.7%。预计到2028年预计增至268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2.8%,远超新茶饮市场的整体增速。
沪上阿姨超过半数门店门店扎堆于此,试图用“五线城市包围一线”的策略复制蜜雪冰城的成功。截至2024年6月30日,沪上阿姨门店网络中50.3%的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
但蜜雪冰城的护城河远比想象中坚固。
以中杯规格、不加料的茉莉奶绿为例,蜜雪冰城卖6元,沪上阿姨要卖9元。在县域市场,价格敏感度极高的消费者往往用脚投票。有县域加盟商表示,“沪上阿姨的客单价是蜜雪的两倍,但单店日销只有对方的60%”。
下沉市场的竞争本质是成本战。当蜜雪冰城能把柠檬水做到4元一杯,仍保持盈利,后来者想要分羹,要么降价,要么被挤出牌桌。
财务数据佐证了这种尴尬。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营收同比增长6%至16.58亿元,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2.3%至1.68亿元。更值得警惕的是毛利率,2023年其毛利率为30.4%,较蜜雪冰城的35.2%和古茗的34.8%明显逊色。
沪上阿姨2021年、2022年、2023年毛利率分别为21.8%、26.7%、30.4%/图源:沪上阿姨招股书
除了盈利困境,还令人瞩目的,是创始人夫妻的“资本操作”。
招股书显示,2023至2024年,沪上阿姨两次派发股息合计2.18亿元,其中单卫钧、周蓉蓉夫妇通过控股公司套现1.76亿元。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司同期短期借款从3.2亿元激增至7.8亿元。
2024年上半年,沪上阿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2.41亿元,其中经营活动所得现金流量净额仅为1.58亿元,较2023年现金流量净额5.92亿元,骤降超4亿元。
“这相当于把公司的钱装进自己口袋,再把债务留给企业。”一位财务专家直言:“高额分红叠加借贷扩张,会极大削弱抗风险能力。”这种“大进大出”的财技引发市场质疑。
不过,在2024年2月14日首次递交招股书后,今年初,沪上阿姨的上市之路终于迎来重要进展。2025年1月10日,沪上阿姨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
2025年1月10日,沪上阿姨获得中国证监会的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
当资本对茶饮行业的热情逐渐冷却,沪上阿姨能否借上市突破增长瓶颈,以更具竞争力的姿态迎接行业洗牌?
03
IPO能否破局?
茶饮赛道的“生死时速”资本市场对茶饮品牌的耐心也在消退。
2024年以来,茶饮赛道融资事件数量较此前接近“腰斩”。在此背景下,沪上阿姨的IPO更像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譬如据“市值水晶”发布的数据,2021年新式茶饮行业共发生融资32起,披露总金额超过140亿元;到了2023年,融资事件虽仍超30起,但融资金额急剧缩水,略超19亿元。
此外,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整个新茶饮赛道累计12笔融资,相较于巅峰时期的2021年直接腰斩,融资金额更是暴跌超过90%。
1971-2023年4月中国新式茶饮行业投融资概况/图源:艾媒咨询
在市场竞争层面,各品牌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几乎所有茶饮品牌都在推出鲜果茶、奶茶等产品,口味和配方相差无几。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品牌们纷纷打起价格战,导致利润空间进一步被压缩。
身处行业竞争红海,沪上阿姨面临着差异化缺失的困境。产品从最初的五谷奶茶,到后来的鲜果茶、轻乳茶,沪上阿姨始终未能形成独有的品牌标识。为了寻求突破,沪上阿姨采取了多品牌战略,推出了咖啡品牌“沪咖”及性价比茶饮品牌“轻享版”(后升级为“茶瀑布”)。
然而,这一战略并未取得理想效果。沪咖在竞争激烈的咖啡赛道中,面临着瑞幸、库迪等强敌,单店日均GMV较低,门店数在2024上半年还有所缩减。“轻享版”虽然定位下沉市场,但在蜜雪冰城的强大优势下,也难以突出重围。
盐财经查阅财报发现,沪上阿姨上市,实际上还有着“对赌协议”的焦虑。
简单来说,对赌协议就是公司在递交招股书时和投资方有个约定——即如果沪上阿姨在2026年3月31日之前还未能成功上市的话,投资方可以要求控股股东回购他们的股份。
图源:沪上阿姨招股书
这种对赌协议是投资圈里常见的玩法。投资方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会和公司或控股股东约定,如果公司没能按时上市,他们就有权让对方回购自己的股份。
这增加了沪上阿姨上市的紧迫感。如果上市时间拖得太久,控股股东可能就会面临投资方要求回购股份的压力。这不仅会让公司的资金链紧张,还可能影响公司的股权结构,给公司未来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香颂资本董事沈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茶饮品牌急于上市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是企业能率先上市并成功募资,无论资金规模大小,都有利于扭转当前红海竞争的局面。
二是有利于投资者实现资本退出并变现。
然而,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淘汰赛的起点。当行业从“跑马圈地”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沪上阿姨需要证明的不是开店速度,而是单店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当规模神话难掩盈利疲软,当加盟商反噬与同质化竞争成为常态,上市或许能短暂输血,却无法根治增长焦虑。
如何在下沉市场与品质升级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资本退潮后重塑品牌价值,将是沪上阿姨和整个行业必须回答的命题。

已有0位网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