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明母校为何身陷霸凌风波?急功近利才是真病根
中国男篮惨败菲律宾之后,连续两届无缘奥运会几乎已成定局,国民对中国篮球的信心几乎已经降到了历史最低点。
可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当此敏感时刻,上海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竟爆出青训丑闻,前上海队球员孟令源在社交媒体上愤然发表控诉,声称就读于该校的其子被同学霸凌长达三个月之久,且教练一直视而不见,在网上引发了热切关注。
孟令源在社媒发表声音,公开问责徐汇少体校教练。
徐汇少体校作为上海市最早最著名的体育运动学校之一,曾经培养出过姚明、吴承瑛、谢晖、吴敏霞和陈芋汐等众多体坛名将,可以说,该校在上海、甚至是整个中国体坛的青训体系里,都可以称得上是“名校”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该校出现了对青训球员的疑似霸凌事件之后,引发了球迷朋友们对当前中国篮球青训体制的更加不信任与质疑,其中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管此事的最终调查结果如何,背后折射出的问题无不表明了中国篮球的根基如今已然摇摇欲坠,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则是无处不在的急功近利思想。
「相关阅读:男篮大败局②丨无处不在的急功近利,让中国篮球根基坍塌 」
孟令源父子。
首先必须指出的一点是,任何形式的霸凌行为都不该被允许。
如果孟令源反映的霸凌问题确实存在,参与霸凌的孩子固然急需批评教育,而面对霸凌现象视而不见、甚至听之任之的邵联根教练,则更为可恨,与犯罪无异。
绝大多数的孩童,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前,善与恶的表现都比较纯粹,并且因为荷尔蒙旺盛、长期封闭训练以及训练中的肢体对抗强度高等原因,青少年体校生之间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矛盾,这个时候也更需要承担教育责任的教练负责沟通弥合、化解矛盾。
但细究这起疑似霸凌事件,最为诡异、也是最受瞩目的地方在于——不管是控诉方的家长孟令源,还是被指控的教练邵联根,其实都是同一个内部圈子的圈里人。
事件主角孟令源曾是上海男篮球员。
孟令源过去大部分时间里都效力于上海队,而在他退役之后,根据上海男篮在2021年公布的信息显示,如今是上海男篮青年队四队(U13)的助理教练。而邵联根也曾在1996-97赛季效力于上海队,算是孟令源的前辈,退役之后成为了徐汇区少体校的篮球教练。
这层特殊的身份背景,也让网络评论区里的风评,不仅聚焦于霸凌问题,有不少声音表示:如果连培养体育人才最基础的体校,都曝出霸凌丑闻,那么这样的事情真的只是个例吗?如果像孟令源这样的圈内人,都无法依靠自己的人脉来保证孩子不受霸凌,那一般家庭的孩子碰到了这样的事情,又该怎么办?
虽然截至目前,事件的调查依然未有定论,但既有中国男篮惨败在先,又有篮球青训霸凌风波在后,多重因素叠加到一起,中国篮球青训在国民心中的信用雪上加霜,让更多的家长动摇、甚至是失去培养孩子走向体育道路的决心。
上海徐汇区少体校为全国知名体校,曾培养出姚明等沪上名将。
我们无法苛责这些主动让孩子放弃体育特长道路的家长,至少从他们的角度来看,普通家庭很难保证一个孩子不断维系专业体育训练所需要的经济实力,而且因为国内体育产业的市场化并不成熟,选择体育道路本身代表的就是风险不可控、回报不确定的未来。
在过去,我们的体育人才选拔是以体校为基层核心的举国体制,绝大多数有天赋的运动员都是通过这一途径走上了职业体育的道路。
以08奥运会男篮的主力球员为例,姚明自小就在徐汇区少体校训练,刘炜则是卢湾区少体校,朱芳雨是广西区体校,王仕鹏是丹东市体校,易建联是在街头篮球赛里被体校教练看中……
体校系统为中国篮球贡献了姚明刘炜这对黄金搭档。
可以说,体校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篮球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摇篮。
但这种举国体制同时也会带来相应的弊端,比如体育人才难以合理流动、机构运行高度依靠行政手段以及财政上的不堪重负。
职业化改革之后,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才能运行的体校,逐渐走向了没落,像篮球这样受众基础高、能带来经济收益的项目,更是直接与市场化接轨。
可惜的是,因为种种原因,篮球的职业化与市场化始终不能落到实地,虽然我们有了自己的职业联赛,但联赛的运营与后备人才的培养,依然没有摆脱地方体育局的行政支援。
与此同时,大部分的青训体校,在失去了财政补贴之后,自身又缺乏健康的造血能力,只能选择短期的商业利益变现饮鸩止渴;而如此一来,缺乏了逻辑和体系的商业化,根本无法反哺青训,反而又进一步破坏了原有的造血能力。
于是乎,大环境越是恶化,从业者就越是急功近利;而越是急功近利,大环境就越是恶化——在这种完美的恶性循环困境之中,篮球青训终于变得乱象丛生。
在这样的环境里,“出成绩”就变得比一切都重要。
一些青训教练不再引领青少年对篮球的热爱,不再有耐心去细致和挖掘球员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以至于新生代球员不仅普遍失去了体工队时代艰苦奋斗的作风与扎实的基本功,也没能紧跟世界篮球战术变革的脉搏,最终只能是两头不到岸。
更有甚者,当一切都以利益作为导向、“惟能力论”和“惟胜利论”大行其道时,当运动的初衷和教育的本质被抛在脑后时,教练必然会变得只在乎那些能给他带来成绩的孩子,而忽视掉其他的孩子的诉求。
腾讯新闻在针对此事采访一名将孩子送到徐汇少体校的上海家长时,他就直言指出,自己的女儿本是抱着对篮球的热爱去接受训练,但教练在发现她天赋一般之后,就变得不再上心,甚至言语暗示孩子早日放弃……
这显然不是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态度。勿以恶小而为之,此种习气逐渐养成,无形中在青少年群体中潜移默化地植入了差别待遇的不公信号。上行,则必然下效仿。最终愈演愈烈,出现极端情况。校内霸凌事件的发生,多少具备一定的偶然性,根据笔者从教过程中的观察来看,既有家境富裕的孩子欺负家境一般孩子的情况,也有反向的霸凌,但无论是那种,这些霸凌别人的孩子的内心动机,都与分别心有关。
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他的分别心从何而来?这种急功近利、利益导向下的人工制造的不平等,最终成为培育霸凌的土壤。
也许,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篮球的青训水平都无法提升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但我们在谈论体育青训时,除了专业成绩之外,也不应当忘记,对青少年的教育,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往小了说,对孩子未来良好人生观的培养和塑造本就是受益一生的财富;往大了说,为了教育、为了篮球,更应当将急功近利的心态清除出体育培训,从根基做起,从根本做起。
相较于其他项目而言,中国篮球的青少年普及度与民间基础都极为出色,缺乏的只是一个成熟的职业化体系,所以我们相信,终究有一天,中国篮球会再次复兴,而在这等待之中,每少走一个弯路,这一天到来的时间也就会更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