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不足生活老师匮乏,数百万寄宿小学生让人担忧
就全国范围来讲,基本是经济越不发达、交通越不方便的地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率越高。但这又带来很多问题。
文| 宗威
教育专家一篇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文章,近日引发媒体关注。
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马福全在一篇论文中指出,“留守儿童与低龄寄宿是农村学校最主要的问题”。
他同时强调,如何改善这两个弱势群体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0年前,我也曾在初中寄宿过一年。我当时就读的初中,离村里大概三四公里,距离算中等,远的同学有六七公里。
我初一初二走读主要依靠自行车,单程半小时左右,但冬天骑车是真冷,很多同学一到冬天,手和耳朵都会生冻疮。
学校在初三展开试点,学生可以选择是否寄宿。考虑到即将到来的中考,我选择了寄宿。但当时一个年级6个班,寄宿生只有一个班。
在我毕业多年后,据说大部分初中生,甚至部分小学生都要求寄宿了。
一来是因为生源大幅减少,不寄宿原来的宿舍都空置了;
二来家长担心孩子每天骑车上下学不安全,让孩子读寄宿晚上还能少操点心。
从全国范围内看,过去20多年间,农村寄宿生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我国农村地区(含镇区和乡村)义务教育寄宿生已达2608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生总数的27.5%。
其中,小学寄宿生总数942.5万,寄宿率为14.2%;初中寄宿生总数1665.7万人,寄宿率为58.6%。
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率超过四分之一,初中生寄宿率更是超过一半,比起我当年上学高多了。这还是2016年的数据。
毋庸置疑,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率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撤点并校。
官方数据显示,撤点并校实施20年后(2001年至2020年),全国小学从491273所减少到162601所。20年间,小学数量缩减了三分之二,平均每天有45所小学消失。
我就读的小学,曾经有段时间就有少量的寄宿生。原因就是撤点并校后,整个乡镇只有三所小学,有些离家远的小孩,上学单程就要花四五十分钟,家长上班没时间接送,只好送到学校寄宿。
在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年纪读寄宿,过上集体生活,对小孩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直到后来校车慢慢普及,才很少有小学生寄宿。
但在国内其它一些地方,尤其是山区,情况就没那么乐观了。父母外出务工,老人年纪大无力接送,校车服务跟不上,只剩下小孩读寄宿一条路可走。
而在一些山区学校,都不一定有条件实施寄宿管理。还记得几年前网上疯传的“冰花男孩”吗?父母在外地打工,当地没有校车,学校也没能力办寄宿,他每天只能走路往返9公里去上学。
就全国范围来讲,基本是经济越不发达、交通越不方便的地方,农村中小学生寄宿率越高。但这又带来很多问题。
建宿舍、食堂,给学生配备生活老师,哪哪都需要钱。而这些地区往往财力不足,落到学校头上的资金有限。
结果就是校舍严重不足,常常一间宿舍住几十个人,学生生活很是艰苦,安全隐患很大。
如果学校平时的安全意识不够,不能及时排查隐患,对抗震防灾消防缺乏安全教育和提前演练,学生们只能自求多福。
而低龄儿童寄宿,所需要的,远不止安全保障和知识教育,家人不在身边,他们很需要心灵上的关照和呵护。
有专家提议,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生活老师,上岗前必须接受师德、儿童心理、教育法律法规、基本医疗护理等方面的培训。
但现实是,很多学校连生活老师都配备不足,更别说为孩子提供心理服务了。
有学者建议,鉴于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在管理和经费成本上的不同,政府应建立差别化的经费划拨标准,即经费更多向寄宿制学校倾斜。
事实上,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到:
切实落实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乡镇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中央财政继续给予支持。
还提到:
各地要针对乡镇寄宿制学校实际需要,探索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的学校安保、生活服务等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
这一规定,有多少付诸实践,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补助,是不是到位,各地是时候好好反思和盘算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