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分析了高考录取数据,完全符合你的预期
很多人会觉得自己的省份高考难度爆表,其实高考难不仅在试卷的难度,问题关键的一环,是高校的录取比例。其实每到夏天,网上就会出现录取率数据的对比,但是其中大部分内容并没有写明数据来源,且对比了各省的录取率差距就止步于此。
录取率差距总是能有效的带动情绪,但却没能分析背后的原因,给出正向的引导。于是我们就想从大家关心的核心高校招生的角度,看看数据的细分维度。这张表格我们收录了1209个数据,指向了全部39所985高校,去年在内地31个地区的招生计划。
其中36所的数据都来自各高校招生官网,只有清华、北大、浙大这三所学校没有公布官方数据,我们结合各路信息做了汇总和互相验证,我们认为这个版本的数据是可信的。
在制作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各种特殊情况,在经历了几次标准调整确立后终于完成,现在我们就来看看结果。
1
首先看总体数据,用985在各地的计划招生名额生成一张排序图,排名前五的是广东、山东、河南、四川和湖北。
河南在其中37所985高校招生名额中都排名前五。当然,招生名额必须结合基数来看才有意义,我们选中报名人数与招生名额两行,生成一张散点图。
点越靠右,说明考生越多,点越靠上,说明985录取名额越多。可以看出针对高考大省,高校在名额投放上有明显倾斜。
有了这样一张表,用招生名额除以各地报名人数,我们就可以计算出985在各省的录取率,得到录取率的排名。再用报名人数与录取率生成一张散点图,就能一目了然地看出,考生人数少的省市更容易上顶尖高校。
看985录取率排名,上海、北京都在意料之中;天津受到了北京辐射,同时还有本地两所985加成,录取率排名第三;吉林排名靠前也得益于本地985大学贡献的2000多个名额;反差最大的是招生名额靠前的河南,在录取率上倒数第二,仅次于江西。因为报考人数断崖式第一,分母实在太大,河南考生被形容为“高考地狱难度”可以说名不虚传。
广东的报考人数比河南少将近17万,但是985招生名额却比河南多出了近2000人,是什么原因让广东考生更受高校招生办的青睐?是因为广东的生源质量其实更高吗?是因为珠三角经济发展的更充分吗?
实际上广东的12000个名额中,有6600多个来自本地的两所985高校。
结合具体大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种高校招生的地域化程度。
39所985高校中,有35所在本省招的人数最多,把它们在本省招生的比例做排序,可以看到,大多数都在30%以下,超过30%的前五所是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和山东大学,浙大和华南理工已经达到一半以上。
相较而言,北京的8所985高校,开放程度会更高。如果把各高校的本省招生按地区合并统计,北京的这个数字是6.5%。排前两名的是浙江和广东。但北京是全国人民的首都和教育中心,开放是应该的。
而对于13个本地没有985高校的省市来说,他们的考生,只能去外地上985大学。
2
其实985计划的名单已经考虑到了地域平衡问题,不能完全说明中国顶尖高校的招生情况,那我们把范围再缩小到中国顶尖高校联盟C9,这9所大学是第一批被选入985计划的高校。
在各地的计划名额中,C9招生人数最多的前几名是浙江、江苏、上海、陕西、河南、黑龙江。
其中除了河南之外的5个地域,C9录取率也很高,只有河南的C9录取率排名倒数。除了报考人数因素以外,河南是它们当中唯一没有C9高校的省份。
由此可见,本地有一所顶尖高校,对当地招生的加成有多大。
我们将985高校的数量体现在这张图中,绿色圈越大,说明985高校数量越多,黄色表示没有985高校,可见如果本地没有985高校,考生的985录取率将会降低将近1%。
高校分省配额制直接导致了“高考移民”现象,从统计来看,移民到海南确实比移民到河南要更容易上985一点,所以当河南发出公告要严厉防范高考移民时,就无法阻止网友花式玩梗了。
其实每年,各高校的招生办公室就会对各省的招生计划名额进行调整,经教育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布。根据高校招生简章显示,名额确定会考虑各省份高考人数、生源质量、各专业就业情况等等因素。
我们现在可以尝试总结一下985高校名额分布的规律了。
毋庸置疑,本地倾斜是首当其冲的第一原则;那接下来就是周边省份倾斜;和生源质量倾斜。但想要靠提升生源质量,来争取更多的名校录取名额,这样的想法显然是在给别人做嫁衣。上上策肯定是本地扶持自己省内的一所高校做大做强。
有人认为,高校招生向本地倾斜,是因为本地财政的扶持。那本地扶持的越多,本地高校就一定倾斜得越厉害吗?这种倾斜和投入成正比吗?
3
教育部规定高校收入经费分为六种,其中这三种占比较大(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其他收入)。因为985高校都是部属,所以它们的财政补助收入就是指中央的财政拨款。
事业收入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就是学费、住宿费这类教育收入,另一部分是科研项目、成果产出的科研收入。
其他收入来源比较多样,有些高校会在这一项中标明,包含非本级财政补助,大多就是指各地方的财政支持。
我们分别看看这三项收入的影响情况。
还是做一个散点图,点越靠右,说明中央拨款占比越大;点越靠上,说明录取本地名额比例越高;点的面积代表中央拨款数额。
假设中央财政占比越高,高校招生本地化程度越低,那么这个图表就会形成负相关曲线,现在除了浙大、中山和华南理工,地方化程度前三的高校,其他985高校基本围绕在这个曲线周围,说明中央财政的投入确实换来了一定的全国招生名额。
这一点在其他收入图表中并不明显,因为其他收入来源多样,没办法直接判定地方财政占比的影响。
在事业收入上,这部分占比和本地招生呈现微弱的正相关,事业收入和学校规模、学校类型有很大关系,排名靠前的浙大、上交、东南大学都位于长江三角洲。
所以当前的财政投入只在局部产生表层影响,其实对于高等教育的地域差异,还有更多因素的影响都更深更远,历史悠久。
4
高等教育从最早的京师大学堂开始,就规定了名额按省划分的录取方式。再往前可以追溯到中国科举历史:唐朝规定“大唐贡士之法,多循隋制。上郡岁三人,中郡二人,下郡一人”,之后区域配额越分越细,成了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发展趋势。
当时本来就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下,这种细分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区域公平。这也是后来高考分省配额制得以沿袭,同时也在朝着更合理的方向继续调整的原因。
所以高考分省配额制短期内不会变更,而且这几年部属高校在各地的招生规模已经基本稳定,所以延伸一下,再问一遍3年前我们这期视频结尾发出的疑问:教育资源的不公平该如何改善呢?
2016年,教育部宣布以“双一流”建设取代985、211工程高校评价体系,引起热议。
教育发展依赖资金和人力的投入,985工程、211工程、“双一流”建设,这一轮又一轮的高校建设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资源再分配的方向。
“双一流”建设的首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名单中,顺承包含了39所985。同时为了平衡地区教育投入,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同样入选第一批双一流高校名单。从之前的散点图中我们也明白了这会对招生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第二轮“双一流”名单中,高校不再单独列出,而是和学科名单一起公布。《总体方案》中也提到了对学科差别化发展的鼓励和支持,和已经身份固化的985、211相比,确实正在变得更多元。
这一切,最后对高考会有多大影响,未来如果我们将数据进一步细化到各高校优势专业的地方名额,然后对比这期视频,说不定能得到更直观、更动态的印象。
这是关于高考话题的第5份冷却报告,最后回到起点,这期视频起源于一个问题:各省有多少人能考上顶尖名校?
这听上去像是省与省之间的比拼,但其实对于每个考生,省内竞争才是这场竞赛的实质。如果再看细分的院校专业名额,这场比赛的规模又会大大缩小。所以我们不会在洪流中感到无能为力,而是会庆幸这个竞赛场地有公开的规则,只要用有效的努力就可以算出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