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儿妈妈自述: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邹杨就是这样一个被选中的妈妈。在她看来,儿子满满一定是非常非常喜欢她,才会选中她,成为她的孩子。
“因为他指定了要到我这里来,所以他必须放弃一些东西。”
对于满满来说,他“放弃”的东西或许是生命不可承受之重,那就是他的健康。
满满出生后不久,邹杨就发现他身上的咖啡斑不仅数量多,还会变化、生长,10个月大的时候,满满被确诊患有神经纤维瘤病,这是一种发病率只有百万分之五的罕见病。
从那一刻开始,邹杨走上了与神经纤维瘤病对抗的道路,这也是一段全心全意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建立起关系,也重新探索自己的旅程。
转眼又到母亲节,腾讯育儿邀请邹杨分享她作为母亲的这段人生故事,希望传递给千千万万妈妈们爱与力量。
01
别的孩子做加法,他却要做减法
神经纤维瘤病在医学界俗称“切不完的肿瘤”,只要是人体神经遍布的地方,就有可能生长出肿瘤,难以通过手术切除干净,而且长期没有特效药。
满满是一位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他的身上有着多个部位的实体肿瘤。整个右脸因为肿瘤的生长而明显肿胀,颅内也受到一定影响。肿瘤包裹住右侧视神经,让他的视力急剧下降,口腔里的肿瘤更是严重影响了他的咀嚼和发音。
确诊这一罕见病的时候,满满还不到一岁。然而,医生却给出了一个消极的判断,说他很可能活不过三岁。
邹杨感到悲伤又落寞,她在心里默默计算:365乘以3,不过一千多天的时间,实在太短暂了。这让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别的孩子成长在做加法,满满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要被迫做减法、进入倒计时了。
没有办法改变,只能逼迫自己接受。于是,邹杨真的做了一个满满只能活到三岁的计划,一边带他去看病,一边试图让他在有限的生命里,感受最大限度的幸福和快乐。
因为在她看来,万一这个预判真的实现了,在孩子有限的生命里,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最大的善意,“也不枉你来做我的孩子。”
后来,邹杨过上了一种情绪极度分裂的生活,白天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带孩子看病或是出去玩,晚上却经常躲起来默默流泪。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走一步看一步,不去想未来怎么办。
她开始用天数来记录孩子的成长,每十天就会在社交媒体上打卡,在心里放一朵小小的烟花。
满满三岁生日的时候,邹杨久违地松了一口气。
她用十分笃定的语气说:“如果我们跨越了这道坎,是不是未来就会有无限的可能。”
02
在没有选择的路上,憧憬鲜花盛开
对于邹杨来说,乐观、幽默、开朗、坚强,所有这些美好的品质都不是她自主选择的结果,而是她不得不成为的样子。
尽管命运把她扔向泥泞的沼泽,她却在幽暗荒芜的困境里,憧憬鲜花盛开。
每次带满满出去旅游,或者哪怕只是在小花园里闲逛,邹杨都会精心给他的服饰做搭配,有时是一个双肩包,有时是一副墨镜,有时是同色系的衣服裤子。
邹杨觉得,“虽然你生病了,但家里依然很重视你,你在外面依然是一个很得体的小孩。”
每次看病结束后,邹杨都会带满满出去玩,乐高中心、迪士尼、大海、公园……为他创造一段又一段快乐、难忘的回忆。
在妈妈的陪伴和呵护下,满满也“不负所望”地成长为乐观、自信的样子。面对其他小伙伴,他不仅不会胆怯,还有着令人惊叹的“社牛”潜质,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融入到玩耍的团队里。
邹杨发现,满满不仅没觉得自己和其他小孩有什么不同,反而觉得自己特别优秀,有点“盲目自信”。
很多人看到满满都会说,“他的眼睛里散发着幸福的光、周身洋溢着开心和幸福”,这让邹杨十分欣慰。
03
“不要神的光环,只要你的平凡”
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主题曲《只要平凡》,唱出了许多被病魔困扰的患者和家属的心声。
与电影里主人公经历相似的是,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的用药问题,也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
目前,市面上只有一款神经纤维瘤病的有效抑制剂——司美替尼,由阿斯利康公司研发,2023年4月在国内获批,9月在国内上市,2024年1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
尽管被纳入了医保,司美替尼的价格依然昂贵:10mg/60粒规格的药品由20500元降价到11187元,25mg/60粒降价后则为22560元,根据满满的身高体重,一瓶药用量只能维持一个月。
尽管存在经济上的巨大压力,邹杨依然认为这款药物的问世是一件巨大的喜事,让满满从只能“听天由命”,变得有药可医。
这些年,邹杨的“容易满足”,还体现在很多方面。
“我看着他和普通的小孩一起玩,就已经特别知足了。”她甚至在心里发出感叹:“今天又是幸福的一天!”
的确,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对很多人来说好像很平凡,但对满满来说太难了。他必须克服万般困难,才能像普通人那样生活一瞬。
一方面,邹杨最大限度地陪伴着孩子,保护孩子的安全。
另一方面,她又会尽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影子,站在远处观望。既在孩子需要帮助时,第一时间冲到他身边,又给他充足的空间,不剥夺他未来独立的选择。
面对其他小朋友并不十分友好的询问,邹杨告诉满满:“要学会自己去解释,要学会替自己宽心,懂得化解不良的情绪”。
在孩子未出世时,每个母亲都有很多期待;当孩子生病的时候,她只希望他平凡。
04
陪伴孩子成长,也从未放弃自我
邹杨坦言:“满满在我的生活中排在第一位,我所有生活轨迹的改变,都是因为他的变化。”
为了更好陪伴满满看病、生活,邹杨辞去优渥的工作,花光了全部积蓄,成为大龄“啃老族”。
满满三岁的时候,邹杨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在他所在的幼儿园担任幼师。后来满满进入小学,邹杨又继续陪读,在教室的后方支起一方课桌,撑起满满的安全感。
这让很多人从情感上难以接受,觉得她为了孩子,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人生。而这一点,很可能是人们对邹杨最大的误解。
在她看来,自己并没有放弃人生,而是在不同的道路上稳稳前进,不断叠加知识和技能。无论是陪着满满一起对抗病魔,还是致力于罕见病公益活动,都不是那个不好的选择。
“首先我所有的付出都是来自我自愿,而且我的性格里有一个很好的地方,我是一个做一行爱一行的人。”
加入公益组织后,邹杨认识了许多既有能力、又有大爱的人,他们中有很多是神经纤维瘤病的患者和家属。邹杨敬佩于他们的付出,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她喜欢把不足变成自己的驱动力,通过不同类型的工作,体验多元化的人生角色。“我觉得我是在获得。”邹杨诚恳地说。
在这个过程中,满满一点一滴的变化是她惊喜和成就感最大的来源。看着满满一天天长大,感受他的乐观、友善,比任何事都更让她快乐。
尾声
母亲节的存在,并不以母爱的伟大为前提;但母亲节的设立,却让母爱得以体认和彰显。
邹杨对满满的爱便是如此,默默时润物无声,揭开却震耳欲聋。那些无法被计算的时间、精力、金钱、母爱……在满满成长的9年间,邹杨把自己的一切,都倾其可能地给他。
尽管如此,满满还是做不到像普通孩子那样,平凡地玩乐、平凡地生活。但平淡生活里的点点滴滴,就足够填满他们全家人的幸福。
邹杨也希望自己像满满那样,笑点很低、幸福感很强。在生活的苦衷与痛痒间,找寻通往平凡的方向。
生命的火已点燃,惟愿此生无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