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平权措施”违宪争议,与夹缝生存的亚裔学生
而在”校园多元性”的论战当中,同为美国少数族裔的亚裔族群也存在意见分歧——在将种族作为招生考量因素的作法之下,亚裔真的是”受惠对象”吗?亚裔美国人怎么看?
▌裁定平权措施违宪的前因后果
纳入”平权措施”(Affirmative Action)的招生计画是美国教育界争议已久的问题之一,哈佛大学和北卡罗莱纳大学数十年来将学生族裔背景作为入学录取考量因素,目的除了保障特定族群的就学权、扭转弱势阶级,也提升大学校园教育的多元性。
然而平权措施始终存在争议,非营利组织”学生公平入学”(Students for Fair Admissions,SFFA)2014年以对白人和亚裔学生构成歧视为由,控告哈佛大学及北卡罗莱大纳大学——美国最古老的私立及公立大学——指名入学审核标准违反1964年〈民权法案〉规定禁止基于种族、肤色及国籍的歧视现象。由于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在2019年、2020年两度裁定SFFA败诉,促使该组织上诉至最高法院。
2023年6月29日,最高法院裁决结果出现大逆转,大法官以6:3判决两校平权措施违宪——这个比例恰巧为保守派跟自由派大法官的人数比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罗伯茨(John Roberts)在意见书中指出,虽然平权措施立意良善,然而学校着重将族裔背景作为检验标准,而非申请者个人能力、经历等条件,如此以”保障特定族裔来追求多样性”的招生计划,反而无可避免地涉及种族歧视。罗伯茨表示,平权措施与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条款背道而驰,因此裁决违宪、宣布未来高等院校招生时必须终结考虑种族的入学标准。
这两起诉讼的发起人是SFFA创办人、也是保守派社运人士布鲁姆(Edward Blum)。 71岁的他过去30年来投身多起诉讼,提倡在教育、就业等领域剔除涉及”种族偏好”的政策。在哈佛与北卡两校的诉讼中,布鲁姆特别强调平权措施如何”反向歧视”亚裔族群,指出当亚裔学生与非裔、拉丁裔学生同时进入候选名单时,校方优先考虑录取非裔与拉丁裔,使许多优秀的亚裔学生,即便拥有比他人更优秀的经历和成绩,仍被拒绝录取。 SFFA认为,平权措施实际上使非裔和拉丁裔美国人受益,却同时损害了白人及亚裔的权益。
▌正反方大法官如何攻防?
由于平权措施所牵涉的社会因素甚广,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政治色彩,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分别针对此案提出意见书。罗伯茨即在意见书中指出,依族裔考量而施行的平权措施,是以多元化的名义,给予非裔和拉丁裔优于白人和亚裔的入学优势,违反了美国宪法《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平等保护条款。
罗伯茨认为,无论是哈佛大学或是北卡罗莱纳那大学的平权措施,在实行上都将不可避免的涉及种族歧视——也就是白人、亚裔学生的录取比率将受到影响,他表示:
“我们从来没有允许招生计画如此运作,如今我们也不会这么做。”
罗伯茨另在意见书中引述SFFA提供的数据,指出若以学业表现排名分成十分位,则排在第一分位的非裔申请人中,有超过80%被北卡罗莱纳大学录取、白人和亚裔的录取比例则不到70%;在第二分位的差距更加明显,有83%非裔申请人被录取,白人申请人的录取率是58%、亚裔的录取率落至47%。到了第三分位,非裔和白人申请人的录取率分别为77%和48%,亚裔则掉到34%。
同等学业表现,却因族裔不同,而在申请入学之时产生差距显著的录取率结果;事实上,哈佛大学的招生政策也正是被批评”低估亚裔学生的学业成绩,从而进行了歧视”,而此说法获得
了罗伯茨的同意,罗伯茨指出大学是否录取申请人的决定,必须根据其个人经历、能力等等来判断,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大学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错误地不以个人克服的挑战、培养的技能或吸取的教训来做决定,而是根据肤色,我们的宪法历史不允许这种选择。”
在罗伯茨提出的观点中,认为大学招生委员会能够考虑种族因素的情况,仅限于个人在申请资料上提因自身种族而来的特定背景、或是生活经验影响。
另一名保守派大法官托马斯(Clarence Thomas)也同声表示,美国宪法要求”色盲”(Color blindnes)政策,而平权政策却仍是根据肤色而产生差别对待,他写下:
“种族主义无法透过不同、或更多种族主义来消除。”
最高法院针对平权措施的投票结果6:3,也正是保守派大法官和自由派大法官的人数对比,3名投下反对票、由民主党总统拜登所任命的大法官,则写下反对意见——大法官索托马约尔(Sonia Sotomayor)表示最高法院背弃了45年来促进校园平等包容的判例,并指出判决将”色盲的肤浅规则巩固为宪法原则”,在现今种族问题仍普遍存在的社会中,形同进一步巩固了教育领域中的种族不平等,也颠覆了宪法对平等的保障。
大法官杰克逊(Ketanji Brown Jackson)也表示,最高法院此举等于径行宣布色盲政策,然而法律判例并不能直接等同生活经验,她写下:
“法院如此脱离美国过去和现在的真实生活经验,现在还去干涉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其他高等院为解决问题,所进行的重要工作…(这一决定)对我们所有人来说确实是一场悲剧。”
然而罗伯茨仍驳斥这些异议,他表示若最高法院支持平权措施,则代表选择了”支持哪一个种族”,并认为:”虽然异议者肯定不会允许歧视非裔和拉丁裔的大学申请者,但他们完全愿意让现况继续下去。”
▌亚裔是被保障的一群吗?
大学的平权措施可追溯回到1961年甘迺迪总统发布的第10925号行政命令,当中规定公部门”采取平权行动,确保申请人得到雇用、及雇用期间所获待遇不受其种族、信仰、肤色、国籍影响”,当时发布该行政命令的目的是保障政府对所有合格雇员承诺均等的机会和待遇,其后该命令在1965年被詹森总统的第11246号行政命令取代。
第11246号行政命令进一步禁止联邦政府基于种族、肤色、宗教和国籍的就业歧视,1967年右加上”性别”这一项。该项行政命令中也包括要求采取积极平权行动,务求充分促进妇女与少数族裔的平等机会等等。在大学的招生计画中,平权要求也同样体现其中。
诞生于1964年的〈民权法案〉,同样奠基于对少数族裔、美国原住民、妇女等弱势群体的关注,尤其聚焦其教育与就业问题。
种种美国历史上所发布订立的相关平权法案与命令,其初衷是冀望为所有少数、弱势族群提供保障,然而在美国同为少数族裔的亚裔,遇上美国的大学实施入学平权措施时,却成为一个夹缝中的独特存在——一方面,亚裔美国人仍不免在生活中遭遇种族歧视问题、仍是相关的族群平等政策法案理应保障的对象——但在大学入学的招生政策上,亚裔申请人却反因平权措施欲追求校园多元性,入学名额被限缩在总招生人数的一定比例之内,造成经历、能力表现优秀的亚裔学生之间必须相互竞争、而不是在所有申请者之中进行比较,从而拉高了亚裔的入学门槛。
鉴于美国的大学院校采取申请入学、综合考量学生的整体条件,而非单看学科成绩,而常见以学科分数见长的亚裔学生,在平权措施将族群也列入考量条件的情形下,就面临了必须比其他族裔考取更高的SAT测验成绩,才能录取理想大学的情况——《BBC》即报导,例如申请普林斯顿大学的亚裔录取者,其SAT成绩需要比白人、拉丁裔、非裔的成绩分别高出50、235、280分;而申请哈佛大学的亚裔学生,SAT成绩需要比白人、拉丁裔、非裔分别高出140、270、450分。
持续实施平权措施的美国著名院校近年仍时有爆出针对亚裔的”反向歧视”争议,哈佛大学是其一,过去在联邦法院的平权措施诉讼中,法庭文件即显示哈佛给予亚裔申请人的”个人特质评分”偏低,从而降低这些在学科表现、课外成就等皆表现突出的亚裔学生入学机率;而耶鲁大学也在2020年被美国司法部认定在大学录取上,”歧视亚裔与白人”。
值得一提的是,平权措施长年以来备受挑战,例如加州大学系统在1996年,即因加州公投通过《加利福尼亚州民权倡议》(California Civil Rights Initiative)(第209 号提案),禁止所有政府相关机构基于种族或性别,给予个人优惠待遇——自此,加大理事会取消了根据族裔配额的招生政策。
▌亚裔看法两样情:正反方怎么说?
平权措施在亚裔之间也存在观点差异——例如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6月8日提出的调查结果显示,虽然53%亚裔美国人认可措施的概念,然而76%的人认为高等院校招生时不应将种族作为检视标准。造成观点矛盾的因素众多,其中政党倾向也有影响——约64%的民主党人支持平权措施、相比之下只有32%的共和党人支持。
美国亚裔社群多元,不同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也存在差异。 2019年,25岁及以上、拥有高等教育学位的亚裔美国人比例(54%)高于美国总体比例(33%); 而在人口最多的六个群体中(印度裔、华裔、菲律宾裔、越南裔、韩国裔及日本裔),印度裔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最高(75%)、越南裔比例最低(32%);人口较少的亚裔群体比例更低,如寮国裔只有18%、不丹裔则是15%。
过去争议集中在非裔与拉丁裔如何影响白人学生录取率,然而亚裔观点在近年加入了论战。入学咨询机构HS2 Academy表示,辅导学生大多是华裔、印度裔及韩国裔,且大多来自移民家庭、重视投资孩子的教育。然而多年来许多优秀的亚裔学生因平权措施而遭到排挤,如今平权措施被宣告违宪,主任杨先生(Sam Young)表示乐见,也希望未来能为更多亚裔学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
部份亚裔学生受够在被排挤的状态下,还被误解为是受惠的一方,他们希望自己能被一视同仁。美国贝兹学院环境学助理教授Tyler Austin Harper指出,许多华裔及韩裔学生拒绝在申请资料上凸显自己是亚裔的身份:
“这迫使许多亚裔学生必须将身分认同缩到最小,只为了能顺利录取心目中的理想大学。”
然而并不是所有亚裔这么想,有人认为美国种族主义并不会随着平权措施遭到终结而消失。出生亚利桑那州的华裔美国人Tony Ruan指出,过去他也反对大学将种族作为录取标准,然而就读耶鲁大学期间他积极参与了亚裔美国学生联盟,开始了解美国不同族裔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明白有非常多人需要平权措施来消弭教育不平等。
在外界的刻板印象中,认为亚裔学生普遍来自收入高的家庭、受良好教育,然而实际上,虽然亚裔美国人的家庭年收入中位数(78,000 美元)确实高过美国全国中位数(66,000美元),而家庭收入高也往往会反映在个人的教育水准上;然而这个”将所有亚裔视为一个总体”的统计方式掩盖了不同亚裔群体之间的巨大差异——皮尤研究中心研究发现,亚裔美国人的贫富差距是全国最大,也因此,并非所有亚裔家庭都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投资孩子的教育,其中也有许多被忽视的族群(如不丹裔、菲律宾裔、巴基斯坦裔等)能够受惠于平权措施。
最高法院大法官罗伯茨在意见书中表示,虽然”种族”不再成为保障录取的标准之一,但未来大学申请者仍然可以在申请资料中讨论”族裔背景如何影响个人生活和观点”。然而校方在审核标准上具体该如何做?这仍是一个大哉问。
教育是阶级翻转的关键,学术和校园多元性也将大大影响年轻学子出社会后的处境。平权措施在实施第45年之时宣告终结,然而时至今日的美国社会,是否已平权到不再需要平权措施?对于美国教育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对于亚裔学生是否有绝对积极正面的帮助?这些都值得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