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法式审美”chill拉满 这是史上最时髦的奥运会吗?
文|Lenu
编辑|王海燕
混搭与人文
赛场之上,我们津津乐道于本届奥运会首金由中国00后小将摘得;赛场之外,慵懒恣意又极尽浪漫的巴黎街头也在持续用独特的法式审美给世界人民带来惊喜。
这一惊喜第一高潮无疑是巴黎时间7月26日晚间的开幕式。作为,首个在公众城市开放式空间举行的奥运会开幕活动,在巴黎主城区塞纳河畔,以自由、平等、博爱、团结等命名的 12 个艺术场景表演与206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代表团入场同步进行,呈现出“体育”与“文艺”交织的独特魅力。
从断头皇后的歌剧表演切入死亡重金属乐队演唱曲目,从纷纷升起的十大传奇女性雕塑到全身铠甲的女战士身骑白马一身飒爽运送五环旗,再到最后令人忍俊不禁的小乌龙——冉冉升起的五环旗被挂反了……诸多名场面都令人感叹,这很法国。
巴黎开幕式上的断头皇后与重金属乐队
全身铠甲的女战士身骑白马一身飒爽运送五环旗
回想起奥运会开始之前,巴黎奥运会安保计划被偷、法国跳水运动员跳水时在总统马克龙面前脚滑摔倒,巴黎女市长亲自下塞纳河游泳以证明水质……种种“社死”场面纷纷出笼,外人要么看得乐呵,要么看得跺脚,倒是法国人自己,好像挺平静淡定的,或者换句话说,有种不管不顾的疯感。
到了开幕式,大家才发现,之前的种种乌龙毫不意外,毕竟在舞台上,法国人也从不掩饰种种“不光彩”,血腥的历史、名画被偷事件、嘈杂且供电不足的地铁统统可以拿来自嘲。配上史无前例的薰衣草紫色跑道、薄荷曼波色的攀岩墙、粉色的自行车道,也不急不慌地在奥运会正式开幕前一一亮相,带来的观看体验,倒是格外惊喜了。
浪漫的、革新的、反叛的,优雅的、文艺的……法式审美似乎很难用单一的语言去概括,但它为什么总是能惊艳我们?
几百年前,自称“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的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在书中写道,“她很想去巴黎,她也很想去死”。巴黎,法国审美的代表,一座被称为“流动的盛宴”的城市,关于它的美的想象,关于它令人趋之若鹜的魅力,从来离不开浮华与喧嚣的时尚二字。
奥运会前夕,巴黎波旁宫的廊柱下陈列了6座色彩浓郁的维纳斯雕像,将古典雕塑艺术与运动项目混搭,十分令人惊艳。这组艺术装置作品名为《美丽与姿态》(La Beaut éet le Geste),由艺术家洛朗·佩尔博斯(Laurent Perbos)所设计,她为女神维纳斯重塑手臂,将拳击、网球、篮球、冲浪、射箭、标枪融入其中。
从当代时尚的角度切入,去看本届奥运会的审美,不难发现,诸多看似破次元壁的混搭,正是法式审美的精髓——审美的“人文主义”。即在全面追求现代性的潮流之中,尊重历史也尊重真实的、当下的需求。在诗人席勒看来,感性的人必须先变成审美的人,才能成为伦理上的人。有学者将席勒这种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审美思想概括为审美的“人文主义”或“审美人类学”。
开幕式上的人文主义雕塑
因此,尽管奥运会开幕式上致敬“戏梦巴黎”的一幕令多国解说陷入沉默,尽管压轴表演的“蓝精灵”令人忍俊不禁,尽管直播镜头中随处可见的雨点分分钟逼死强迫症,尽管塞纳河上载着各国代表团的“破烂”小船透露出了东拼西凑的临时感,但我们还是能够在整场开幕式极度多元化的形象中感受到审美上的冲击,以及冲击过后的哑然、错愕、惊喜、愉悦等诸多复杂情绪。
甚至服装风格也是混搭的。虽然开幕式上,Ladygaga和席琳·迪翁的礼服来自Dior 、运送火炬的礼盒来自LV,各国代表团的礼服也往往来自本土的知名时装品牌,但不少广受好评的法国时装品牌的奥运主题宣传片中,时装则是与体育混搭的,麦田里的四人乒乓球台、走上跑道的巨型包包、超大号的网球都令人啧啧惊叹。
反叛、疯感与优雅
说到法式审美,大家的第一印象当然是来自服装时尚。某种程度上,服装时尚的确塑造了法式审美很重要的一部分。
17 世纪,大国之间的对抗与竞争正在欧洲范围内进行,各国针对制造业和手工业展开竞备赛。巴黎从那时起,就夺得了它持续至今的地位:时尚之都。时任国王的路易十四是赫赫有名的“时装爱好者”。在他留存至今的肖像画中,有红色手工丝袜、限量款簪花皮鞋、外加标志性的卷发,妥妥的潮男代表。高跟鞋也是由这位热爱时尚的国王所发明,最初是出于蹬马方便。
《路易十四画像》里戈 Rigaud 1701
类似拥有敏锐的时尚直觉的还有拿破仑。据称,他永远会也不忘记在靴子里放一小管古龙水, 一份1815年3月20日至4月30日的账单显示,仅这一个多月间拿破仑就订购了4箱古龙水。此外,他常倾力举办大型舞会,向所有皇亲国戚发出邀请函,函中注明dress code:佩戴全套珠宝,一心要树立起国富民强的法兰西帝国形象。哦,对了,本届奥运会的奖牌由珠宝品牌Chaumet打造,这一品牌的创始人正是拿破仑和约瑟芬皇后的挚爱设计师,曾为拿破仑打造加冕时的佩剑。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口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 1802
而随着路易十四以及拿破仑在历史舞台上的相继退场,法式时尚的潮流也在不断演进。从路易十四时期的巴洛克,到随后的洛可可时期,再到拿破仑时期的新古典主义。时尚审美与艺术反叛同时进行。洛可可推翻了巴洛克的雄伟壮丽,新古典主义则摒弃了洛可可的旖旎繁复。
或许正是这种祖上阔过的“富裕感”孕育了当今法国人对于时尚的态度——一种游刃有余的优雅以及平静的疯感。今年法国队服装,由法国百年品牌Berluti操刀,在设计之初,品牌艺术总监还专门去问了运动员们的意见,运动员们在提出需求时说出了耿直无比的大实话“我们不想成为一面行走的法国国旗”。最终,法国代表团的服饰灵感取自吸烟装,在设计配色上以深蓝色为主,搭配铜绿色青果领。
当然女性今天能够穿上吸烟装(裤装套装),仍然离不开善于解构宏大,勇于开创局面的法国设计师。在1967年,针对“吸烟装是男士们的专属”这一社会习俗,法国设计师伊夫·圣罗兰( Yves Saint Laurent)率先发起反叛。他让模特们穿着白衬衫,打上男式领结,穿上裁剪流畅的黑色礼服套装,走上T台。伊夫·圣罗兰先生设计的最初版本的吸烟装( Le Smoking )套装由直筒裤、贴身剪裁的长夹克以及白色透纱衬衫构成,成为了展现女性魅力与力量并存的经典之作。
有人说,疯感之余,还有优雅,才是法式风格的真正内核。
曾被纽约时报评价为“定义了现代巴黎时尚”的时装设计师伊莎贝尔·玛兰( Isabel Marant )解释说,“人们问我,法国女孩和美国女孩着装风格上的差别,我会说,其实区别就存在于态度上。即使全黑衣着,她们身上也有‘我很性感但不是无脑,我应该什么时候进行,什么时候停止’的态度。当你以为她们会穿高跟鞋,往往她们就穿平底的,反之亦然。”
可以这么说,法式审美的优雅并不是跟随外界潮流的讨好之举,而是在忠实自我的同时,勇于反叛潮流的态度。
本届奥运会开幕式导演 Thomas Jolly 已经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奥运会闭幕式的彩排,据悉,在闭幕式演出中,他设计了一个情景,在未来,奥运会消失,但奥运的遗迹被世人发现奥林匹克运动又重新焕发生机。导演介绍,这一灵感来源是古代曾有奥运会,但后来消失了。直到一百多年前,由顾拜旦等人重新把它恢复起来,他想用这一时刻呈现生命的脆弱与欢欣。
是的,每四年一次的夏季奥运是一场盛事,但如果把尺度拉长到更宏大的历史进程里,我们会忍不住想,今日的我们,能在时间长河里留下些什么。从这个角度去看待生活与日常时,我们或许会拥有不一样的时尚与审美眼光。
我突然想到,前几年法国大罢工时,国内有段视频很出圈,抗议人群在远处焚烧垃圾之后,近景里,人们仍然在气定神闲地坐在咖啡馆里喝着红酒聊天。而这或许正是法式审美的关键所在,用一句中国话来说就是“风物长宜放眼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