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存粮10天以上,义乌的操作把人整蒙了
又要日常存粮了?
近日,义乌官方发布的倡议书称,城乡居民按家庭日均口粮消耗量计算,应保持10天以上存粮;各部门、各单位食堂储粮,应保持不少于上年度15天日均消耗量库存。
义乌的这份倡议书,来得有点莫名其妙,让很多人突然紧张了起来。
倡议书全文不过400来字,称储粮目的是要增加社会应急能力,提高城乡居民储粮水平。
而倡议居民存粮10天以上,强调的是一个“全民参与”。再看发布单位“市粮食安全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基本可以推断,这或许只是这个“小组”发布的日常工作。
其实,稍微向义乌本地人打探下,就能了解到,当地并没发生什么异常状况。官方发布倡议书后,也没出现超市抢粮之类的情形。
网上检索“社会化储粮”会发现,浙江很早就在推行这一政策了。2019年开始实施的《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要求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健全粮食储备制度,“并引导和鼓励社会化储粮”。
也是在2019年前后,浙江各地政府陆续都发过类似的储粮倡议书。比如今年2月,台州下辖的仙居县曾发文倡议,城镇家庭存量10天以上、农村家庭存量20天以上。
浙江为啥要倡议社会化储粮?
翻阅浙江各地的倡议书大致能看出,浙江推行社会化储粮的大背景,是为了保护粮食安全,试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保持粮食储备安全的确定性。
去年3月初,浙江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在衢州龙游县开展调研时曾提到,当前国内国际形势纷繁复杂,要加快推进社会化储粮工作,引导鼓励城乡居民适度增加日常储粮。
简单来说,原先储粮主要靠国企的大型粮库,现在呢,除了大的粮库,企业可以储备点粮食,老百姓家里也可以存点粮。
储粮行为更分散了,这样既减轻了粮库的压力和成本,又提高了整体的抗风险能力。
放到更大的范围和更远的维度看,社会化储粮这个看似新颖的概念,在我国其实算是传统了。
毕竟,“广积粮”的思维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我小时候在农村,家家户户都会存上一两年的余粮,以备不时之需。
但这些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迫于生存压力,除了留足基本口粮外,更愿意尽快将粮食卖出去,以换取流动资金。有些农民长年在外打工,家里也没有储粮的需要。
城市居民就更不用说了,小区周边不是便利店就是超市,买米买面分分钟的事,也没什么囤粮的动力。
在大家印象中,如今商品经济这么发达,足不出户就能买到日常所需,就算厨房里没有一口余粮,也不用担心。
发布倡议书鼓励家庭存粮10天以上,对政府有关部门来说,只是他们日常工作的一小部分,有其对粮食安全的考量。
但这类考量,和居民日常生活情境,发生了脱节。加上倡议书通篇下来都是语焉不详的官话,给大家留下遐想空间。
换言之,普通人不了解政府部门为何要此时倡导“民间储粮”,其必要性和迫切性体现在哪——如果不说清楚这一点,有关部门被质疑“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刷存在感”,也不算冤枉。
当然,家里存点余粮,以备不时之需,总是好的。但人的消费习惯很难改变,在城乡居民都高度依赖市场交易的今天,只要市面上粮食供应充足,个人就很难有自发储粮的动力。这也是这类倡议稍显尴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