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书被下架:历史书的敏感与危机
《易中天中华史》的争议之处
据知情人士透露,下架的原因是有关方面收到主管单位的通知,认为易中天对历史的见解和评论是不符合官方要求的。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争议:
第一,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和长度。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的第一卷《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应该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开始,而不是传统的三皇五帝或者夏商周。他认为,仰韶文化是中国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是中国文明的“母体”,是中国文明的“基因库”。他还提出,中国文明的长度应该是3000年,而不是5000年,因为从仰韶文化到现在,大约是3000年的时间。这一观点与官方的“五千年文明史”相悖,也与一些民族主义者的观点不符,引起了不少争议和反对。
第二,关于中国历史的评价和批判。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中,对中国历史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给出了自己的评价和批判,有时与官方的史观和价值观不一致,甚至有时会引发“以古讽今”的联想。例如,他在《易中天中华史》的第十八卷《清朝的衰落》中,对清朝的统治者和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清朝是一个“外来的、专制的、腐败的、落后的”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他还指出,清朝的一些政策,如“闭关锁国”、“剃发易服”、“文化灭绝”等,都是对中国文明的破坏和背叛,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与官方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自信”相冲突,也与一些“新清史”的观点相抵触,引起了不少争论和反感。
第三,关于中国历史的解读和表达。易中天在《易中天中华史》中,采用了一种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语言和风格,来解读和表达中国历史,使得历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和魅力。他在书中,不仅运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而且还借鉴了一些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甚至还引用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和梗,来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和亲和力。例如,他在《易中天中华史》的第十四卷《明朝的兴衰》中,对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评价是:“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可怕的人。他是一个‘人间蒸发’的高手,他能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是一个‘独孤求败’的高手,他能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败得一塌糊涂。他是一个‘一言不合就开干’的高手,他能让任何人在任何事情上服从他的意志。他是一个‘我是你爸爸’的高手,他能让任何人在任何场合向他下跪。”这一评价,既有历史的依据,又有文学的修辞,还有网络的幽默,让读者既感受到了朱元璋的伟大和恐怖,又感受到了易中天的风趣和个性。然而,这种解读和表达的方式,也可能会被认为是对历史的不尊重和轻视,甚至是对历史的歪曲和篡改,引起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历史书的敏感与危机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易中天中华史》之所以被下架,主要是因为它触碰了历史书的敏感和危机。历史书的敏感和危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历史书的政治敏感。历史书是一种具有政治属性的文本,它不仅反映了历史的事实,也反映了历史的观点和价值。历史书的观点和价值,往往与政治的观点和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时会影响和决定政治的观点和价值。因此,历史书往往会受到政治的关注和干预,政治的要求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历史书的要求和标准。历史书如果与政治的要求和标准不一致,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就可能会遭到政治的审查和制裁。这就是历史书的政治敏感。
第二,历史书的学术危机。历史书是一种具有学术属性的文本,它不仅要遵循历史的规律,也要遵循学术的规范。历史书要求作者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方法,有广泛的历史资料和文献,有严谨的历史论证和判断,有独立的历史观点和价值。历史书要求作者有学术的诚信和责任,有学术的创新和贡献,有学术的自由和独立。然而,历史书的学术属性,往往会受到历史书的政治属性的影响和制约,历史书的学术规范,往往会受到历史书的政治要求的干扰和变化。历史书如果不顾政治的影响和制约,不随政治的干扰和变化,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不合理的、甚至是反动的,就可能会遭到学术的排斥和打压。这就是历史书的学术危机。
第三,历史书的文化危机。历史书是一种具有文化属性的文本,它不仅传递了历史的信息,也传递了历史的意义和价值。历史书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与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有时会影响和决定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历史书往往会受到文化的关注和评价,文化的要求和标准,往往会成为历史书的要求和标准。历史书如果与文化的要求和标准不一致,就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合格的、不正确的、甚至是危险的,就可能会遭到文化的批判和抵制。这就是历史书的文化危机。
以上三个方面的敏感和危机,构成了历史书的困境和挑战。历史书的作者,要在政治、学术和文化的多重压力和期待下,寻找一个平衡和出路,既要尊重历史的事实和规律,又要符合政治的要求和标准,既要遵循学术的规范和创新,又要符合文化的要求和标准。这是一个不容易的任务,也是一个需要勇气和智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