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的热搜怎能变着花样羞辱年轻人?
每到年终,又是各种“总结”的时候。
近日,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了《2023年网络舆论生态研究报告》,对过去一年的网络舆情传播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尤为注意的是,报告中提到:
分析认为,2023年经济及就业趋稳态势向部分群众传导不足,这深度影响当下传受双方的心态特征,并在平台助推下进一步扩大化、复杂化,形成“传者-受者-平台三方负循环”模式。具体看来,在传播者方面,一些自媒体、“网络水军”编造传播虚假信息“造热点”“蹭热点”“带节奏”,炒作敏感案事件进行引流牟利。在接受者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高压导致负面情绪累积,进而将网络空间视为宣泄出口,将个人负面感受投射在舆情事件中,倾向于接受极端化、阴谋论等信息,用注意力给不良传播者投票。加之个别平台为创收迎合流量,漠视网络安全主体责任,纵容极端化、情绪化信息大量传播扩散。三方共同作用下形成负循环格局,挤压理性声音的传播空间。
这样的论述,揭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在当下年轻人就业问题比较严峻,举国上下都在想方设法为“稳就业”而努力之时,网络上却出现了一股不良风气,为“稳就业”添堵。这股不良风气的制造者,是一些自媒体和“网络水军”,而个别平台为了流量则在其中推波助澜,由此,造成年轻人就业和职场的负面情绪不断被刺激、强化和扩散。
一、微博的热搜上,有关年轻人就业和职场焦虑的内容,可谓不胜枚举
报告没有对“个别平台”进行具体的点名,但许多人都会很容易联想到微博,因为在微博上,这股不良风气是最为明显的。在微博的热搜上,有关就业和职场焦虑的内容,可谓不胜枚举,变着花样贬低甚至是羞辱年轻人。这些内容很多都比较极端、偏激,甚至就是凭空炒作,但是通过热搜的聚合放大,导致其产生了强烈传染性,甚至演化为集体情绪宣泄。
比如在2023年,有一类热搜仿佛月经贴般频繁出现——“月薪XX,够花吗/买不起XXX”,引发热议不断。不可否认,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往往会面对较低工资无法负担较高消费的问题,这样的话题设置,利用年轻人爱相互比较的心理,很容易挑起年轻人的焦虑情绪,让越来越多的人有“同病相怜”之感,加深年轻人群体的相对剥夺感。
但事实上,热搜上的这些问题往往被过度渲染,忽视了不同个体的消费能力和习惯,也抹杀了地域和行业等差别。常识都能告诉我们,如果月收入一两万,生活都那么不堪,那么那些收入更低的农民工、低学历群体又该怎么生活呢?所以,即便有年轻人收入一两万却生活拮据,那也是比较个别的现象,不具备代表性。
这种不具备代表性现象却在微博热搜上大行其道,无疑是值得玩味的。微博一直强调:“微博热搜是社会脉搏的呈现,是社会情绪的反映”。换言之,微博不是网络情绪的制造者,而只是搬运工,但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横向比较一下,在2023年下半年,同样的“月薪XX消费不起”话题,其他平台相关热搜热榜量级远低于微博的12条。其中抖音2条、知乎9条、今日头条3条、百度7条。为什么在此一话题设置上,微博热搜遥遥领先其他平台?这类话题能反映真实的民意吗?微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显然需要经受拷问。
抖音:以“月薪”为关键词,23年下半年仅2条相关。
二、某些热搜话题引发反感,折射出微博的浅薄和傲慢
在微博热搜上,与年轻人有关的“丧文化”、“躺平文化”也堪称一景。最为典型的,就是2023年12月15日,一条名为“年轻人带癌上班是怎样的体验?”,迅速冲上了热搜第一。
该话题的来源,是2020年一项发表于《临床肿瘤杂志》的论文,文章称以15-39岁年轻人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在2007-2016年这十年间,各年龄段年轻人的癌症发病率都在不断上升。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带癌上班”。但这个热搜引起了很大争议,有网友就表示,“无论是什么事件,什么新闻内容,都要跟风网络热词,什么苦难都可以肆意戏谑,用来给你们拉流量吗?”
不可否认癌症发病年龄降低,确实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说年轻人“带癌上班”,未免夸大其词,哗众取宠。这种话题,不过是利用年轻人的健康焦虑,就业压力大,渲染打工人的卑微和无奈,强调工作拼搏却换来一个癌症的悲哀事实,最终引发群体性自嘲式的网络狂欢。
与“带癌上班”类似的,还有“床癌”登上热搜第一,这更激发了许多人的反感。毕竟,癌是一种重大疾病,夺走了许多生命,压垮了许多家庭,把赖床行为也冠以为“癌”,这是对患癌群体的不尊重,是将苦难娱乐化,违背了媒体传播的基本伦理,这样的话题居然能上热搜,折射出微博的浅薄和傲慢。
与年轻人有关的负面话题,不断出现在热搜,带来争议和负面后果,微博却对此乐此不疲。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其实不复杂,年轻人是上网的主力,抓住了年轻人的眼球情绪,也就抓住了流量密码,就能在社交平台之间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且,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更能激发人们的分享欲望,传染性更强,所以哪怕许多负面话题是营销号炒作甚至编造,根本不值得推敲,也不妨碍其脱颖而出。
三、年轻人就业和职场困境需要被客观看待,而不是被人为渲染和夸大
有意思的是,在年轻人有关的负面热搜话题不断上榜的同时,微博上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年轻人就业和职场的“正能量”热门话题,呈现出“对冲”的态势,如#外卖小哥为还债送外卖3年挣了102万#、#00后男生收破烂年入20万#、#卖壁纸轻松月入10万#、#年轻人入行装修月入4万#等等。
这类话题,表达出对于就业和职场的乐观,似乎在鼓励年轻人,却明显有违常识,它很容易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以误导,使得一些年轻人抛弃脚踏实地的心态,形成不切实际的错误就业观。于是,不少网友和大V都看不下去了,站出来质疑,“不知何时赚钱如此容易?”
一个平台上,长期密集的焦虑词条,已经刻进大众DNA,这一局面,恐怕不是一些尴尬的“正能量”议题设置,所能扭转的。这样的“对冲”,不仅不能唤醒年轻人的振奋精神,改变长期营造的丧文化和颓废情绪,反而给正向就业引导造成了极大的阻力,成为就业市场值得警惕的杂音。
就业难和职场压力的现实之下,年轻人的种种困境当然值得正视,但是,这样的困境需要被客观看待,而不是被人为渲染和夸大,让年轻人陷入焦虑紧张、自我怀疑,从而失去努力奋斗的热情和动力。
互联网时代,众声喧哗,各种信息良莠不齐,一些偏狭、极端声音并不代表“民意”,社交平台在传播时,需要进行有效地甄别。微博上各种关于年轻人就业和职场的消极话题泛滥,造就了焦虑情绪的野蛮生长,这实在让人担忧。
年轻人是一个国家最富有朝气和梦想的群体,他们是用来呵护而不是贬低和羞辱的。把贩卖焦虑当成榨取流量的提款机,这不仅不道德,也是在饮鸩止渴。
人民网舆情报告关于就业趋势传导失效的分析论述,对于微博而言不啻为一剂“清醒针”,微博应当放下傲慢的身段,正视热搜扭曲、失真的现实,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改变对流量的盲目追逐,打造一个更加健康、理性、开放的公共参与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