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捞女现状:金钱是一时目的,跨越阶级才是目标
遇见大佬之前,她是出生在安徽小镇、苗条俏丽、靠实力考进一流院校的女大学生。“最想过的生活是做一份安稳工作,找个程序员结婚生孩子”。遇到大佬以后,陈妮在其帮助下去美国商学院读了金融学硕士,毕业回国成为名企管培生。没过多久又开始创业,现在名下已有一家电商公司、一家传媒公司,基本实现财务自由。
听陈妮讲这段革命家史,在场者无不脱口而出“好想要同款剧本”。然后更多的细节被还原,陈妮跟大佬相遇时,对方是已婚人士,所谓帮助是超越道德的经济供应。再通俗点说,就是捞女和金主的关系。
“对我来说,捞女不可怕,可怕的是穷。再说现在也没谁对我贴脸嘲讽,有什么好计较的。”陈妮坦然接受捞女的标签,但也反复强调这更多是一种工具,而非身份。“如果一定要定义,请把我划分到职业捞女那档。”
从小镇少女到年轻富婆,陈妮是得到过高人指点的。她跟金主的感情变得冷淡后,曾找情感导师教主(化名)付费咨询——“如何才能利益最大化,多要点分手费”。对方经过评估,给陈妮指了一条明路:切忌过早撤退,要把金主当老板,走职业通道。
教主说,她是捞女这一细分领域的职业规划师,做的并非“曲曲大女人”那样的情感培训业务。在教主看来,职业捞女的江湖里没有圣母圣父,所有人都在跟自己的欲望较劲儿。一旦分心选错路,就永远无法真正上岸。
捞女的时代,变了
在捞女的鄙视链里,混圈和外围一直是相互瞧不上、谁也不服谁。
所谓混圈,就是一波略有姿色的女生抱团,跟一波玩得挺花的富二代,在夜店和酒吧周旋。富二代有点零花钱,基本用在集体日常吃喝玩乐,喊混圈女作陪纯属添趣。醉时同交欢,醒后各分散。混圈女很少会遇到长期的供养者,绝大多数只能捞点小钱。
少数段位高的能推进到婚嫁模式,通关难度便会一下暴涨。依教主的经验,大户人家相当看重体面,自家小孩怎么搞男女关系家长不在意,但真到谈婚论嫁的时候,他们恨不得把女方祖上三代的资料都扒出来,“混圈女分分钟被打回原形”。
最让教主痛心的,是很多混圈女生别说搞钱,偶尔走心看上长得不错的小哥哥,甚至会把自己的钱包搭进去,美其名曰“金钱和爱情都看老娘心情”。
当然,在教主的理论体系里,混圈和外围的发展局限性都太过明显,两者都无法专注目标,小径分叉或急功近利都难以获得长期回报,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她把捞女的变现模式划分成性、婚育和技能三种,“门槛逐级递增,待遇和地位也一样”。
事实上,情感导师“曲曲大女人”一夜走红,也让外界开始察觉到捞女的战斗力变了。她在直播间分享无数成功上岸的故事,给人一种只要买了《金贵的关系》这门定价三千多块的课,“导师天团”就能带你捞到豪门的幻觉。
在教主看来,曲曲大女人的一切内容都是为了卖课,难免在创作时采用夸张手法,“不排除有运气好还分享欲爆棚的,但个个捞到身价千万、上亿的,开什么玩笑。不过,现在三四线城市的捞女确实比一二线好混。在小城跟对大哥,最好再生俩娃,直接晋升富婆队伍。”
反倒是北上广的捞女,在顶级酒店、高级会所穿梭来去,谈笑风生的还是社会上最有钱的一批人,时间一久会有跻身上流的错觉。可叹技能和眼界都跟不上,金主钱袋子晃晃,她们就敢没有规划地走长择路线,三五年找不到上岸机会,白白浪费大好青春,“这时候回老家再就业,大哥身边早没空闲位置,只能找个老实人宽慰自己。”
这是捞女们普遍的痛点,也是教主新业务的立身之本。她曾是小有名气的情感导师,指导娇妻、小三做小伏低,给供养者提供情绪价值,“处处要忍让和克制,真憋屈”。最近几年,远离男性、努力搞钱成为很多女性的目标,教主打心里觉得两件事情不冲突,于是去报了个培训营,当起了职业规划师。
“既然要做捞女,那就做站在鄙视链顶端的捞女。”这句话教主跟数百位客户说过,陈妮就是其一。
谁在当职业捞女
用教主的话说,传统捞女和职业捞女的差别,比人和猩猩都要大。
比如,传统捞女相当看重颜值,很多人好不容易搞点钱全砸在美容院。但在职业捞女的价值序列里,颜值的排名却比较低,几乎是够用就行。对此,教主的解释是:颜值变现的最佳方式不是当捞女,而是跟易梦玲那样把美丽做成事业。如果长相是绝对优势,那捞流量极可能比捞金主性价比更高。
再比如,传统捞女通常采取广散网、多敛鱼的策略,找准机会立马替换更好的供养者。这一点硬糖君倒也见识过,有位美女给金融圈大佬当了多年女朋友,去年转身投进一位主治医生的怀抱,理由是后者身边莺莺燕燕终归少一些,“福利好,压力小”。
职业捞女却对社交关系有着更严格的要求,不说简单或高级,至少不能混乱。教主说,真正有钱的金主会既要又要还要,“既要人风骚,又要人清纯,最好还要被他私有化”。所以说,职业捞女必须明白机会成本昂贵,你接受了路途的引诱,就可能错过终点的奖赏。
这种差距真实反映在现实选择上。教主辅导过两位艺校客户,她们的出身、颜值、性格等几乎不相上下。其中一位被小有名气的导演相中,有机会演S级的网剧,但她最终还是选择放弃,去南加州大学进修电影,坚定地打进欧美时尚圈,现在攀上了美国富商的高枝。另一位陪小导演混迹各种饭局,前期也因此得到过不少角色。“但她跟的那人现在都半失业,姐妹只好又重新开始混圈,过得真不如腰部网红。”
说到这里,教主再次强调,不是上点网课就能当好捞女,这背后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职业规划之路。比如自我提升这块,传统的情感导师总爱教学员上花艺班、厨艺班、咖啡课,“这些知识的获取需要时间和金钱,又没办法轻易变现,本质上是阔太们的消遣,压根不是捞女的必修课。”
虽说教主会根据客户实际情况,定制最符合对方的职业规划方案。但硬糖君留意到,她在“打开社交关系”的部分,大多会给到参加户外、球类、拳击等有一定门槛的俱乐部的建议。
这是教主的经验之谈。“这些地方优质男性会员居多,捞女学习这些技能更有使用场景,陪金主会客也好,日常消遣也罢,总归实用。职业捞女的定位不是女佣,学书法、盘串、鉴宝,也都比学插花、学做饭强。金主更爱能带来利益的女人。”
一位金融系在读的学生找到教主,表示自己想要真正打进上流社会,咨询要不要贷款去欧美留学。“妹子悟性很高,想法也挺坚定,主要是想认识一些有利于搞事业的人。她能力比较强,借点钱留学也没啥太大风险,我建议试试,帮忙推了一些人脉和资源。她主动申请带研学团认识了大佬,大佬现在就盼着她来自己公司工作呢。”
不止一位女大学生跟教主谈到她们想搞钱,这种焦虑一般都是从参加商务局开始的——实习或偶然被介绍参加成功人士的酒局,看到老板和老板的女友们,听过各种阶层跨越的故事,也迫切希望绕开弯路,走一条直通这些高级会所的捷径。
教主告诉硬糖君,她自己吃这碗饭,自然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审判任何人。与此同时,她也打心里觉得有些职业捞女的能力远超常人,本就可以过不富裕但也轻松的一生。“实在是想要的太多。在社交媒体刷完富婆的日常,就相当于吃过好的、见过好的,拼了命想过一样的快乐人生。”
职业化之路
性和美貌越来越算不得稀缺资源,加之又有极强的可替代性和衰减性。这从根本上决定着,捞女曾经是碗青春饭,生命周期相当短暂,多数还没成为顶捞就已经花期逝去、机会不再。喜宝那种顶级捞女的故事,在现实生活里少之又少。
抛开道德标准,想当捞女的人可能有着隐忍、努力、克制等世俗认定的美德。也正因如此,曲曲大女人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忠实粉丝,当外界传来吐槽和抨击时,她们坚定挡在偶像前面,高喊“一切都为我所用,这有什么错?我们在雄竞,才不被待见和接受。”
是不是雌竞另说,但职业捞女确实已经意识到,跑车、奢侈品、乃至房产都不是真正的顶级资源,终极追求应该是权力,以及制造财富的技能。只用青春和子宫换饭票的女性,总归是手心向上,没有真正的自由。
教主觉得,职业捞女要按照香港贵妇的标准培养和进化。“她们上能打理投资业务,下能安顿管家保姆,管理能力毫不逊色于创业公司的小老板。”据说,内地许多公司老板也喜欢把重要业务交给“女友”负责,这种关系和心态大概可以参考国产剧《不完美受害人》里的刘奕君和董洁。
某种程度上来说,曲曲大女人的教义仍是提供情绪价值,利用人心和人性换取利益。而教主这些捞女职业规划师则往前又走了一步,号召捞女把金主当老板,用亲密关系打开方便之门后,再去沉淀真正的技能和资源。
教主告诉硬糖君,名校学历一直是上流社会的敲门砖,你足够优秀才会匹配到相应资源。她认为学霸人设是捞女的黄金盾牌,会建议客户先去镀金。“专科生先去升本科,本科生去考研或者留学,你看那些网红太太不也是这条路子。”
当然,在这个过程里,职业捞女必须保持耐心,不要轻易下调心理预期。“比如说,有些人钓条小鱼就满足了,觉得跟富二代玩玩也不错,浪费时间、浪费金钱,最后发现也没捞到啥,再来找新金主谋一份稳定的职业,那就太难了。”
陈妮曾也对大佬动情,甚至想过要么当面摊牌、让对方离婚,如果不成功就拿一笔分手费。教主及时摁下陈妮的躁动,“这太不划算了,人家给她安排工作,还愿意出钱支持她创业、开公司,比起享受情欲,我更相信对方是满意她的能力,打心里觉得陈妮有过人之处。”
在社交媒体,网友对曲曲大女人那套普遍表示不解,对职业捞女这种“工作”也很嫌弃。但在教主的世界观里,“没主见的人才接受道德规范”。退一万步说,等她们的能力得到认可,外界自然会跟着高看她,也就洗白了。大家最讨厌的不是捞女,而是无能的捞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