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买后付制造假象 部分美国人不知不觉背幽灵债务
“先买后付”(Buy Now Pay Later)消费方式在美国愈趋流行,民众无需信用卡也可分期购物。但联邦储备银行最新研究发现,频繁使用这种支付方式的人,通常都正在面对财务困难,大部分更会一年如此结账5次或以上。
CNN报道,联邦储备银行研究人员在《自由街经济》(Liberty Street Economics)博客文章中写道,在过去一年曾被拒绝信贷申请或拖欠贷款、信用评分通常低于620分的“财务脆弱人士”,他们一年中多次使用“先买后付”的可能性,是其他财务稳定人士的3倍多。
研究人员去年秋季已经发现,处于财务困境和信贷需求最大的人群,是“先买后付”计划的主要使用者,占整体用户群接近1/3。最新发表的文章主要利用去年10月收集的数据,结果发现几乎有60%“财务脆弱”的“先买后付”消费者,一年会如此分期付款5次或以上,近30%一年会进行10次或以上类似交易。相比之下,财务稳定人士的相关比例仅分别略高于20%和10%。
信用卡分期付款需要支付利息,“先买后付”却强调购物时不用支付全额,甚至可以将费用分成数期摊还,除非逾期还款,否则消费者无需缴付利息或其他费用。在这种优惠之下,“先买后付”在后疫情时代乘势崛起,不少人都会用来买家具、粮油杂货、音乐会门票、外卖,甚至去旅行,这种付费方式也变身最火的金融科技产业之一。服务商也主张,“先买后付”是传统信贷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替代方案,能够让人们“顺利完成”一些交易,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预算。
然而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无需信用卡也可分期还款的服务,使用者通常是有财务困难的家庭。如果没有“先买后付”,低收入民众可能难以负担各类消费,但有了“先买后付”,他们就可以频繁地小额消费,以另类分期贷款应付各项生活所需。
联邦储备银行数据显示,超过62%“财务脆弱人士”会使用“先买后付”购买250元以下的商品,其他人的比例只有43.6%,财务状况稳健的人通常会以“先买后付”进行大额消费,例如有17.3%会用来购买1750至2000元之间的商品,愿意如此消费的“财务脆弱人士”只有4.9%。
经济学家和消费倡议者都对“先买后付”方式感到担忧,认为在缺乏数据、透明度和正式监管的情况下,外界难以知道及追踪消费者到底背负多少额外债务。有经济学家和研究人员也指,消费者可能会累积多笔“先买后付”贷款,然后用信用卡支付这些费用。
富国银行(Wells Fargo)经济师奎恩兰(Tim Quinlan)去年底曾经形容,这类先买后付的贷款如同“幽灵债务”,理由是消费者知道能够分期付款后,容易令消费者产生假象,甚至高估自己的负担能力,渐渐变成过度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先买后付”无论是信贷产品还是付款安排,消费者实际上都在“寅吃卯粮”,可是全美现时还没有中央机构监管,而“幽灵债务”的增长可能意味家庭总债务水平,其实高于由联邦储备银行完成的传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