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职高生都敢写博士论文
杜绝AI代写、检测结果超40%发警示……
近日,湖北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纷纷发布通知,明确将对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占比进行检测,并对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截图来源:中国传媒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官网
另一方面,论文代写,由来已久。它衍生出来的灰色生意,早就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AI的出现,更是降低了这个生意的门槛。
比如这两天有媒体记者卧底“论文工厂”调查发现,中介发帖宣传、拉客谈价、写手接单,从业者的分工明确,有的中介一月接单600篇,甚至包括一些博士论文。
某商家在写手群内发布的需要代写论文信息,并标明价格。记者调查发现,多数订单被写手秒抢。来源:新京报
ChatGPT走红之后,生成式人工智能大爆发,一批批大语言模型接连出炉,在内容创作、文字处理上,展现了强大的输出能力,但在高等教育领域,也引发了新的担忧——它是否会沦为代写论文的便利工具,助长学术不端的风气?
这种担心的背后,其实涉及到一个核心问题:以学术规范的标准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辅助论文写作方面,应该恪守怎样的使用边界?
人工智能不是洪水猛兽。AI写作,确实为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从海量文献的筛选,到复杂数据的分析,人工智能都能以高效、精准的方式提供支持,它还能够延展思路,帮助润色论文。
这种工具上的便利,不应该简单地予以否定。正因如此,那些发布通知的高校,并没有一刀切地禁止学生使用AI,而是要求要注明是否借助了AI,并像限制查重率那样,对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率进行限制,确保了论文的原创性。
然而在现实中,对AI的使用,确实已经超出了辅助写作的辩解,滑向了作弊代写。
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等辅助功能之外,有的学生直接用AI写作代替思考,把提纲和框架搭好交给大模型,剩下的全靠机器输出。短短一两个小时,一篇五千字的论文就横空出世。
而在上述“论文工厂”的报道中,有写手直言不讳道,“谁有时间去扒文献、找数据,研究这题该怎么写?交给AI就行了”,参考文献、数据全靠AI乱编。
AI写作夸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了偷懒的捷径,也让代写论文敛财更方便了。创作效率变高,成本变低,中介、写手们开始打价格战,代写一篇论文,低到只要一两百;有AI的辅助,写作门槛更低了,一些职高生写手也敢收费代写博士论文……
人工智能沦为代写论文工具,为作弊大开方便之门,学术研究和创作变得廉价起来,这无疑偏离了论文写作的初衷。
以论文作为毕业考核依据,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通过查找、分析、整理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提升学术研究素养。对高校来说,也可以评估学生学术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
所以,“原创性”是论文的生命力。缺乏真实的研究,用AI代替思考,把人工智能当成替代创作的“科技与狠活”,无疑违背了学术诚信的原则。
这种投机取巧,和抄袭、剽窃,以及找枪手代写论文一样,也是一种学术不端。它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也存在知识产权侵权的风险。而“工厂化”量产的廉价论文,不啻于没有任何价值的信息垃圾。
因此,这些高校发出提醒,严查AI代写,并不是对技术应用的一种过度担忧,它是在维护学术诚信的底线。
当然,要规范AI的使用,避免人工智能沦为作弊敛财的工具,除了明确AI辅助论文写作的边界,比如是否使用AI进行标注、加强AI查重检测、限制AI生成内容的占比之外,还应该反思,为何现在的一些高校,写论文成了应付交差的形式主义?
中国是论文大国,论文数量多年世界第一,高校尤其是大学生,是重要的贡献者。每年的毕业季,都有大量的论文生产出来。数量是上去了,但论文“灌水”的情况相当严重,学生可以拿着注水论文轻松蒙混过关。
正因如此,在代写论文的相关报道中,我们看到,那些写手的学历并不高,但能游刃有余地完成代写的工作,职高生甚至敢代写博士论文。这些被量产的廉价论文,正是论文质量把关不严的缩影。
大学生论文写作,要避免沦为形式主义的考核,除了有抽查机制外,高校还要改革评价体系,不能仅仅依赖论文数量来评价学生的学术成果,而必须更注重论文的质量和创新性。总之,要加强论文质量把关,高校“严进”可以,但毕业不能一味“宽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