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的他,为何决定放弃在深圳买房?
编辑|毛翊君
放下“神盘”
决定不买房后,我找回了对生活的掌控感。以前心里总有个声音在说:我迟早是要买房的,所以总过着一种临时性的生活。现在我意识到,当下租住的房子就是我实际的生活空间。
我周围有人每隔半年到一年就主动跳槽,有人尝试跨行业创业,而我是风险厌恶型的人,但也不是真的佛,一边躺一边焦虑。互联网整体环境在变化,说不定哪天就会“毕业”,就算现在跳槽待遇涨幅也不大,甚至会下降。这种局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扭转,只能用“过好当下”来对抗焦虑。
我现在住南山蛇口,这里是深圳最早的外贸区,有很多外企,整体氛围比较小资。也有本地人常去的农贸市场,烟火气很浓。小区挨着南山,附近有很大的公园,能望到整个深圳湾的海岸线。我租下两室一厅,一间做卧室,一间做书房,还养了只胖胖的橘猫。
房租每月7000,如果想买下来的话,总价是900万,我完全负担不起,所以租在这里,我总有一种“赚到了”的感觉。从某种程度上说,现在的居住环境也满足了我初到深圳时对“家”的期待。
●我现在租住的小区。
2019年刚来深圳,觉得好像大家都挺有钱的。我的第一任房东跟我说,她十几年前来深圳打拼,在结婚前花光积蓄买下了南山区南油的一间开间,临近深圳西部最大的购物中心。这些年来,周围陆续出现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生活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很多白领都选住在那里。那片区的房子现在均价在10万一平,比房东买下的时候翻了十几倍。她鼓励我,让我像她一样在深圳创造自己的生活。现在她已经不工作了,天天带着女儿旅游。
公司里还有个比我大六七岁的做开发的同事,平时不显山漏水的。有一次,我在公司内网刷到一个房源贴,仔细一看,发帖人不就是那位开发大哥吗?他的房子是三室一厅,在南山北边的西丽,临近深圳大学城,聚集不少创业公司。租金都要八九千,我根本租不起。
真正看房后,我才见识到了深圳打工人的真实生活面貌,心里有了落差。我之前希望能有个可以随意折腾、发挥创意的空间。这个想法在看完房后就基本死掉了。我觉得我很难在深圳找到一个负担得起,同时又舒适优美的房子。
当时我找房的硬性标准是坐地铁通勤半小时以内,大概是四五站的距离。中介曾带我和爸妈看过南油的一套房,主打的卖点是“睁眼就能看到公司”。800万,实际套内面积只有50平,挤着六口人——一对夫妻、两个孩子,还有男主人的父母。
这户人家把两室一厅改造成了“2+1”,在阳台那儿隔出一个小房间,据说是给大孩子单独住,然后老人一间,夫妻俩和小宝一间。屋子里堆满了玩具、手推车、奶粉罐,还有老人种的花花草草,囤积的纸箱子,几乎无处下脚。进门时,我看到老人在开放式厨房做饭,满屋都是油烟。
中介说,这家人之所以买这里,是为了置换。我爸妈听了很高兴,认为这意味着这里房价有升值空间,买到手不会亏。他们想象我也能和这家人一样,住个几年后搬去更大的房子。他们完全不顾及居住体验,还劝我,大城市生活本来就不便利,别奢望那么多。我是很失望的。
我还去看过南山前海的“一代妖盘”诺德假日花园。据说那里准备打造一个科技园,中介借此发挥,说前海就是下一个深圳中心,“比肩硅谷”。相对南山以前的老中心,这边房价低一些,我有不少同事都买在了这个楼盘里,据说一两年内涨了两三百万。
跟想象不一样,这看起来和普通小区差不多,安保也形同虚设。房屋的户型格局一般,感觉在每个房间都只能浅浅转个身。我觉得特别滑稽,似乎过度神话房子了。直到现在,那边也只开了一些小公司,房子的入住率也特别低。2022年我听说,前海有个千万级豪宅因为开发商爆雷烂尾了。
看了近百套房,也有比较满意的,就是在我现在住的蛇口。小区是一个很高的空中花园,隔绝了喧闹,很有生活气息,阳光也好。爸妈挺满意,催我做决定,总担心房价以后涨上天就买不起了。我冷静想了想,600万超预算了,还是抱着下一套更好的想法决定再看看。
没想到,在看完那套房没几天,2020年7月,深圳调整了购房条件,规定要在深圳落户满3年才能购买商品住房。而我不满一年,买房计划就被中断了。我在失望的同时,反而感觉松了口气。
●我经过的蛇口老小区。
置换跃升
我老家在中部地区一个十八线小城市,爸妈在体制内工作,他们的经验就是通过一步步置换来改善居住环境的。我记事起,住的是他们单位分配的筒子楼,每户十几平,卫浴和厨房在一楼公用。上小学时,一家人搬进了商品房。六年后,这个当年200一平的房子以翻十倍的价格卖了,我们换到一个三室两厅,有了书房。
到我上大学时,家里又搬家了。新家是复式结构,爸妈在顶楼搭建了梦想中的菜园子,他们搭阳光棚,种辣椒、茄子和葡萄。家里装成了他们喜欢的中式风格,还铺上了地暖,冬天不用人手揣一个暖手袋了。
在他们的观念里,在一个城市定居的前提就是得有一套房子,不然就只能算“漂着”。我读研时,他们希望我毕业后回省会工作,提前给我在那儿贷款买房。后来我意外拿到在深圳的工作机会,他们就想支持我在这买房。
过来的时候是2019年,没多久赶上疫情居家,觉得生活好像没什么奔头了。看到深圳房价还在涨,我压力挺大的,爸妈也老给我发一些房地产自媒体短视频,让我觉得好像错过了一个上车的好机会。
刚开始我在公司附近租下一个开间,半年转正后换了一套房。爸妈着急替我规划,说希望下一次搬家是直接搬到自己的房子里。他们在老家加了很多深圳中介,发合适的房源给我,让我周末去看。后来直接提出,要从家里坐5个多小时高铁,到深圳来陪我看。
我妈是那个更积极推动买房的人,在家有经济大权,家里几次置换都是她计划的。她有教师铁饭碗,这在小城市也就算有一定实力做投资的。她是那种有事业心,能力强又爱卷的人,不可避免看到哪个同事买房赚了,或是又置换了。
她很强势,小到我穿什么衣服出门,大到我高中读文科还是理科、大学选什么专业、要不要出国留学,都会给出建议。她老跟我和我爸说,“你看那谁谁谁”。我爸比较沉默,就跟在她后面,陪着行动。几乎在前18年的人生里,我都是个乖乖女,努力学习,成为年级第一,尽力达到她的标准,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直到上大学,读她为我选的会计专业,我才发现不感兴趣,但也不知道自己爱好什么。后来爸妈又说,得拿个硕士学历才能找好工作,劝我去留学。当时我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很辛苦,觉得留学能换个专业也挺好的。
拿到offer时,我妈跟我说,等毕业回省会找个大专当老师。她领我去那边看了套楼盘,站在毛坯房里,指着窗外讲,看到那个大专没有,走五分钟就到了。她认为那附近地段好,未来肯定会升值,我要是不回来,他们就把这房子租出去或者卖掉,肯定不会亏。听上去也没坏处,我又同意了。
最后到了深圳互联网大厂,他们也挺高兴,觉得这份工作体面。后来他们执意跑来推动我看房,每次看到一套价格能承受的,他们就想下手,不在乎居住体验。他们让我不要心疼钱,首付预算没有上限。后续的房贷得靠自己,他们就“PUA”我,说女儿你这么棒,一定能搞定。
●我在工位看到的落日。
他们的参照系是老家的公务员邻居。我妈和他们每个月会互相在家里请客吃饭,知道他们的女儿比我早来深圳两年,他们在高人指点下为女儿买了套250万的房子,是在深圳富人扎堆的华侨城旁,看起来平平无奇,一年后就涨了一倍。我妈挺羡慕的,也想试试。
对此我是存疑的。2019年我开始看房后,也向中介打听过那片区。他们说,那房子当年至少也得三四百万。但对我爸妈来说,这事就像一个神话,他们想效仿——用低价押中好地段,踩上时代红利。互相说服的过程让我觉得很累。
我买房的积极性不高,对这种投资属性感到畏惧。我研究生读的金融,在股票、基金市场都投过,最后赔了。而买房一砸就是几百万。但在深圳,人人都好像敢做各种豪赌,同事吃饭都是聊怎么搞钱,聊股票和房子。
有个大我三岁的同事,说在深圳买过三套房——用第一套收租,租金的一部分当零花钱,余钱用来加大杠杆买第二套,两三年后抛掉,入手第三套。中间用上了经营贷等各种手段。我听了后大开眼界,觉得自己思想太保守了。
回归常识
2021年没有买房资格的时候,我把一些积蓄放到了基金市场,结果又赔了不少。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在当下的环境里,手握现金似乎才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
等到我落户满3年,重新关注买房,发现风向好像变了。那个在深圳换过三套房的同事宣布要“金盆洗手”。当时我找她分析楼盘,要是放在以前,她总能跟我说上一通。但那次,她一脸“生活不易”的表情,劝我别研究了,她也不打算继续看房了,只想赶紧把经营贷还了,说负债压力很大,四处借钱也要把窟窿填上。
更多信号慢慢释放出来。那段时间,我发现南山区可租赁的房源变多了,向房东打听情况,对方说是因为市场不好,不想卖房,才挂牌出租。还有同事要卖出曾被奉为“神盘”的房产。
我赶紧让父母挂牌那套在省会买的房子。我摆出了两个理由,一是房价已经不是历史最高点了,再往后只会继续跌。另一个理由是,我拿准他们要我在深圳买房这点,说现在房子不好卖,得趁早上架,准备好首付。最后他们听进去了,房子挂了近一年才卖掉。
回想起来,那似乎是最后的逃生空间。去年起,北上广深的房子都大降价,小城市的更卖不掉。挺后怕的,晚一步,我们家都可能处在背着房贷,房子还在不断跌价的困局里。
●我买房时看过的小区。
对这些变化感到好奇,我查了一些数据,发现深圳新房和二手房的交易量都在下降,2023年,新房交易量跌至近5年来的最低点。价格也不像之前一样疯涨,甚至有些片区还回落到了2019年的水平。
2019年那会儿,我加入了豆瓣“社畜买房共进会”小组。当时组里有不少IP是广东地区,他们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都是雷同的叙事——一个普通人怎么误打误撞上了车,回头看,觉得好值。这让我觉得成功触手可及。购房的预算从500万慢慢抬高,因为这个价在邻近公司的南山,只能买城中村两室一厅——基本都是步梯,没有物业,环境阴暗潮湿。最后甚至看了八九百万的房子,多是两居到三居,在次新小区。
当时都怀疑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也许房子就是一个例外,不能用规律去理解?投资的热潮过去后,越来越多的人似乎才开始思考房子的本质。在深圳,租售比非常低。拿深圳前海的房子为例,这片区的房龄平均在5年左右,总价要900-1000万,如果按3成首付来算,月供差不多是四万,但只是租的话不到一万。
同事的聊天话题也变成,“我的房子快到期了,准备再去租一个。”有个同事就每个月花1万租房。她和丈夫双方家里都是做生意的,小孩上小学了,但也没在深圳买房。现在租房也能有学位,她觉得没必要买,租房更自在,待腻了就换。
我爸妈最后一次来深圳看房,是2023年上半年。又在“比肩硅谷”的前海,被中介推荐了一套新房。这次是说学区也好,周边生活设施也在完善,深圳第二家山姆就要开在那儿。我开始也挑不出什么刺。到实地后发现,还是老毛病,得房率(可供住户支配的建筑面积与每户建筑面积之比)非常低。
爸妈之前看了很多老破小,认为这个是新房,很有想象空间。所以我还是参加摇号了,1000个号里摇到997。抢房当天是在线上,轮到我的顺序才能点进那个小程序。我和父母连线,共享屏幕给他们看。
只有一分钟思考,进去发现就剩三四套,都是低楼层、朝向很差的房子。爸妈很紧张,劝我挑一套,我犹豫了一会儿,觉得这个房子还是在“画饼”,大概还有30秒时放弃了。这个楼盘彻底秒空几乎是前海楼市最后一次风光,后来爸妈也发现这里的新房卖不动了,没再提过。
他们现在也挺矛盾的,因为一直过着稳妥的生活,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现在即便我告诉他们,房市短期很难复苏,他们理性上赞同,但心里还是不愿意相信,偶尔还会给我发一些房地产自媒体的短视频,宣称“房市历史转折点已经到来”。
今年2月,香港取消了购房印花税,我父母还问我考不考虑去香港买房。我又给他们科普,说即便取消了印花税,香港还有很高的契税,买房还要交律师费。那些房子维修后看起来不错,但其实下水道已经很陈旧,没有他们想的这么美好。
生活的不稳定性也是劝退我买房的原因之一。这两年来,互联网频繁裁员,我常会在内网看到一些人发“毕业”告别信。其中有35岁左右、要养家的人。我现在养的猫,就是前同事留给我的。他们是一对夫妻,受疫情影响业务线发展不好。后来我听说,他们去北方大城市也不太顺利,男生连续遭遇了两次裁员。这些变化反复在身边发生,会让我觉得不买房反倒更自由。
可能在主流叙事里,我是个很失败的小镇做题家——名校毕业,30岁没车、没房、没结婚,过着父母眼里的“二流生活”。但从看房到放弃买房,我也慢慢能由自己决定人生。父母偶尔会建议我回家考公,我会直接说,我不感兴趣。
有些人坚持要买房,是担心到五六十岁,没人愿意租房给自己了。我觉得这种问题到40岁再考虑也不迟。之后如果有合适的时机,我或许还是会买房,但这说不准。我对未来没什么规划,只希望生活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我不讨厌的,就可以了。跟着感觉走,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