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即使减息 也难以将全球带回低利率时代
联储局主席鲍威尔7月9日到国会参议院参加听证。(Reuters)
近期以来,随着美国通胀数据走低,以及美国联储局官员不断发表“鸽派”言论,市场对于联储局降息的预期又开始升温。目前越来越多的机构预期联储局将在9月份开始降息,一些较为激进的机构更是认为联储局将在7月份开始降息。在欧洲央行6月份先期降息的情况下,联储局开启降息周期,意味着全球货币环境转向宽鬆可能市场所看到的一个大的趋势。
不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7月16日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却警告称,许多主要经济体的通胀降温速度低于预期,这意味着利率可能在更长时间维持高位,从而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风险。IMF报告预计今年全球平均通胀率为5.9%,2025年将降至4.4%。与今年4月份的预期相比,IMF对今年的通胀预期保持不变,对2025年的预期下调了0.1个百分点,以反映近期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
由此来看,IMF并没有因为二季度各主要经济体通胀水平的回落而修正对通胀的预期。IMF在本次报告中,将重点放在了顽固的服务业通胀上,认为这主要是由工资上涨推动的。IMF认为,服务价格阻碍了反通胀进程,这使得货币政策正常化变得複杂。通胀的上行风险因此增加,加大了利率长时间保持高位的可能性。
与市场普遍乐观的态度不同,IMF的预期其实和此前安邦智库(ANBOUND)所警告的前景相似。在全球通胀持续影响之下,全球货币政策虽然进入降息周期,但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会维持较高的利率水平,并不会回到疫情之前的零利率、负利率的超级宽鬆时代。IMF预计全球主要央行将在今年下半年逐步下调利率,但降息步伐将根据不同国家的通胀路径而有所不同。其指出货币紧缩会变得日益困难。这其实意味着,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市场,全球都需要增强对高利率市场环境的耐受力。
在美国,虽然联储局主席鲍威尔表态称,联储局不必等到通胀回到2%目标以内,就可以降息,但其仍然强调对降息的路径会依据数据而採取谨慎的态度。那么,即使通胀和就业情况同步下滑,只要通胀水平没有回到2%以内,在通胀粘性影响之下,其反覆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这意味着,无论是9月份开始降息,还是在7月份就开始降息,联储局都不会像此前加息那样“暴力”,更会採取相对稳妥的方式进行。
IMF指出了影响美国通胀的两大隐患。一方面,美国政府财政赤字没有收敛的迹象。庞大的政府开支和债务累积,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联储局暴力加息带来的货币紧缩影响。这也是美国通胀长期居高不下的因素之一。IMF认为,“令人担忧的是,像美国这样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的国家,却维持着(宽鬆的)财政立场,导致其债务与GDP之比持续上升,无疑对其自身乃至全球经济构成潜在风险。”
另一方面,IMF认为,逆全球化潮流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全球贸易受阻,也是推高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价格的因素之一。IMF警示,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可能推高供应链中进口商品的成本,构成短期内通胀压力的额外来源。此外,贸易关税与全球产业政策扩张的结合可能触发破坏性的跨境溢出效应,引发连锁反应式的报复行动,最终导致成本高昂的“逐底竞争”。
特别是,随着美国总统选举中川普的优势越来越大,其再次当选的可能性也大幅增加。那么,其有关关税和财政政策,预示着影响美国通胀的两大隐患会长期存在。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所谈到的,未来美国通胀的“顽疾”在相当长时间内恐怕难以抑制,意味着美国经济“不着陆”的前景。在这种趋势之下,遏制通胀将成为联储局的一个长期挑战。即使川普支持降息,但联储局也不会将其降到低位,以防止通胀再次失控。
当然,财政宽鬆和逆全球化发展,不仅对于美国具有影响,对于政治上开始右倾的欧洲同样存在。虽然欧洲央行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降息,以走出经济停滞的泥潭,但实际上其通胀水平又再次开始抬头,使得欧洲央行连续降息的可能性大为降低。当然,这也意味着欧洲央行对抗通胀之路,并非坦途。
对于急于摆脱“零利率”的另一大经济体日本来说,在通胀不断升高、日元汇率贬值趋势难以遏制的形势下,日本央行目前基本只有“加息”一条路可走,以缩小与美元的利差。这样看来,全球主要经济体,实际上在今后相当时期内,都会继续受到通胀问题的干扰。通胀的粘性意味着,即使IMF仍然认为全球经济有望实现软着陆,主要利率水平并不会回到疫情前的超低水平。这种局面会对各经济体对高利率的忍耐力带来持续的考验。
其实,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此前所言,对于近年来的全球通胀,靠货币政策可能并不会带来有效的成果。虽然此前的紧缩政策对遏制价格上涨有一定的作用,但通胀的粘性难以破除,加上财政扩张政策的持续,使得未来一段时期,通胀问题仍会困扰全球经济,也是全球利率环境难以回落的主要原因。
最终分析结论:
虽然联储局未来降息的前景愈发乐观,使得全球货币政策进入宽鬆周期。不过,IMF警告全球去通胀之路仍然坎坷而漫长。如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所言,未来一段时期,通胀问题仍会困扰全球经济,降息趋势也难以将全球带回到低利率时代,并考验着全球市场对高利率的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