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观察:在家“啃老”的年轻人们,心态崩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表外表里 ,作者:陈梓洁,编辑:曹宾玲
“建议有条件的年轻人可以啃几年老。”近日,从不肯接受专家建议的年轻人,把一位“专家”的建议捧上了热搜。
子烨就是其中之一,她感慨“终于有人说出了我的心声”:国内大学生毕业后,往往带着美好的幻想贸贸然上班,从此被套牢数十年,如果年轻时有“啃老”的机会,应该去世界走一走、看一看。
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子烨,按照专家的说法应该属于“没条件啃老”那一拨,但她还是gap了4年。
毕业那年,对口的行业已经开始走下坡路,她不得不选择跨专业考研,后来又开启了考公考编之旅,这4年虽然没上过一天班,却也从未真正停下脚步。
“留在家里吃住才花几个钱,掏空6个钱包买房才是真啃老。”她直言。
像子烨一样以考公、考编、考学换取“家里蹲”资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近两年,直接工作的毕业生比例逐渐降低,慢就业、继续深造的人越来越多。
我们与几位有相关经历的人聊过后发现,当代年轻人确实不乏“啃老”的资本,但他们也承认,在家的滋味并不好受,许多人甚至已经游走在崩溃的边缘。
不能给家庭贡献价值,父母的爱会逐渐“消失”
棠棠毕业后,一直在“奉旨啃老”。
同龄人拼命挣窝囊费的时候,她独自在一百多平的大房子里生活,每月从家里领取2000元补贴,父母对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专心考研。
“他们希望我提升学历,将来考公。”棠棠说,为了支持她备考,父母不仅收回了正在出租的房子,还给她定期投喂营养品。
然而尽管如此,她和父母还是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矛盾。
接到母亲电话时,棠棠正在演算一道数学题,听到电话那头焦急的声音,她才意识到自己学得太投入,忘记去接弟弟放学了。
本来是棠棠有错在先,但母亲一句“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一下子点燃了她压抑许久的委屈。
在父母看来,接送弟弟不过举手之劳,但每天三个时间段的来回,严重打乱了棠棠的时间计划,即使她见缝插针地学习,仍然欠下了一大堆进度。
眼看着考研搭子已经刷了好几套机构真题,棠棠免不了着急,可父母并不了解现在的考研有多卷,“他们觉得你都已经读过大学了,努力考考就能考上。”
棠棠尚且如此,不被父母支持的家慧,感觉自己跟家人之间隔着的不是代沟,而是天堑。
“读书读得不食人间烟火,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事理起来了,真以为你是大小姐?”如果不是亲耳听到,她不敢相信,父亲嘴里能说出如此冰冷的话。
考研伊始,父母对她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一战”落榜后,家里的气氛就变得微妙起来了,母亲开始频频抱怨家慧“眼里没活儿”,怀疑她“一天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知道干什么。”
被短视频洗脑的父亲,更是坚定地认为学历已经贬值,读研出来也找不到好工作,家慧就是在逃避就业,无数次要求她:“一边上班一边考。”
“学长学姐脱产两三年都不一定上岸,在职考研注定陪跑。”家慧没有说谎,她曾干过号称朝九晚五的闲职,可工作哪有不累的,下班后她再也提不起学习的笔。
但父母那辈人刚好有半工半读的经历,当年他们能吃的苦,怎么现在的孩子就忍受不了呢?父亲不觉得是工作的问题,反而觉得家慧太娇气。
冲突爆发这天,亲戚来家里找人帮忙,家慧准备看完最后两段再动身,让父亲“等一下”,没想到这瞬间激怒了他,有了前面那句扎心的话。
“在他眼里,我考研不是为了父母家人,是自私自利”家慧清晰地意识到,如果自己不能给家庭贡献价值,那么父母的爱会逐渐“消失”。
当然,也有无条件包容孩子的家长,每次筱辰面试被拒、垂头丧气回到家的时候,父母都不会责怪她,反而安慰她“尽力就好,就算在家里啃一辈子老也没关系。”
为了让她放下精神压力,父母甚至会主动掏钱让她和朋友去旅游散心,鼓励她“别总闷在家里”。
然而,他们越是对自己好,筱辰就越是萎靡。
孩子不优秀,是父母最大的“失败投资”
薯条桶里藏金饰、生日蛋糕打开是人民币……许久没看朋友圈的筱辰,开屏又被暴击。
毕业3年,同学们已经可以给父母制造生日惊喜,甚至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自己的“时钟”却好像停在了走出校门那一刻:工作没着落,考公也没上岸,刚刚又从父母那里拿走了一笔生活费。
“说不定他们是装出来的呢?”每次刷到同龄人丰富多彩的生活,筱辰都会如此开导自己,但她又清楚地知道,装也得有装的资本,自己掉队太久了。
今年刚毕业的保罗落差感没有筱辰那样大,他身边全职考试的朋友数不胜数,尤其是风景园林专业的同学们,基本都掐灭了找工作的心思。
“毕业后不立刻工作算不上‘脱轨’,是选择。”保罗并不以“家里蹲”为耻。
因此在快递驿站偶遇邻居,对方明明知道他已经毕业,却故意问“你怎么没去上学”的时候,保罗根本不搭腔,转头就走了。
亲戚长辈在饭桌上阴阳怪气“年轻人好高骛远”“成绩好不一定有出息”,保罗也只当笑话听听,甚至还为找到推脱酒席的借口而高兴。
可他忽略了,自己可以不在乎外界的指指点点,父母却很难屏蔽身边的噪音。
一个平常的周日,保罗正在处理剩菜剩饭,弟弟嚷嚷着牙疼要请假休息,本来安静的母亲突然“啪”地把碗一摔,大声怒吼:“你们两个就不能让人省省心吗!”
母亲那天仿佛换了一个人,痛斥了一顿成绩退步的弟弟后,又对保罗破罐子破摔“你出去工作吧,去送外卖、送快递都行,反正你要出去养活自己。”
看到母亲破大防,保罗也心情沉重,回房间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给家里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可凳子还没坐热,母亲又捧着切好的水果来跟他道歉。
她表示要收回之前的话,愿意继续支持保罗考公,自己只是在同学聚会上得知别人家的孩子都有了不错的工作,回家又面对一地鸡毛,实在忍不住发了脾气。
看着母亲卑微的模样,保罗眼眶湿润了,他意识到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父母默默承受了许多闲言碎语的伤害。
“他们在教育上投入了太多,孩子优不优秀,就是评价人生是否成功的一杆尺。”保罗设身处地想,如果自己“人生最大的投资”失败了,他可能也无法淡定。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保罗开始废寝忘食地备战考公考编,他把风景园林专业能报考的岗位摸查了一遍,从市区、乡镇公务员,到机关单位、中职院校,还有各地的人才引进,短短3个多月连着考了十几场笔试。
他的排名,从最开始的几十名开外,慢慢进步到前10、前5,最近一次的综合排名甚至已经到了第3。
听到第一名放弃,第二名考上了其他事业编,保罗松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给父母和自己一个交代了。”
然而,就在他以为上岸近在咫尺时候,命运又开了一个玩笑。
放弃考试之后,工作更不好找了
“非常遗憾通知您,第二名已经补递了。”确认再次上岸失败后,保罗没有哭,父母却双双掉下了眼泪。
他们亲眼目睹保罗挑灯夜战的不易,也深知一次次考场奔波的艰辛,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明明已经如此努力,命运却还要交给别人来主宰。
保罗虽然也深受打击,但他也早有心理准备——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加入到考公考编的队伍中,这条路注定越来越不好走。
以国考为例,近几年来报考人数直线上升,报录比却在下滑。
保罗不怕多考几次,但“每次只差一点点”的感觉令人恐惧,他觉得“上岸”就像沙漠的海市蜃楼,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靠近。
“比上不了岸更可怕的是,等你想回头的时候,工作也不好找了。”已经在家考了2年试的园园说。
拥挤的大教室里,一百多人从早上五点学到晚上十点,置身其中的园园,脑子因为使用过度有些昏昏沉沉。
她环顾四周,发现有年轻的面孔,也有穿着超市制服的收银员,她们都是自己考教师编的竞争对手。而3年前毕业的时候,由于专业对口,她甚至不需要参加笔试,面试过关就能入职家附近的小学。
“沦落到今天这样,也是我自作自受的结果。”园园自嘲,那时的她一门心思想考985研究生,根本看不上区区小学老师岗。
谁料考研是条“不归路”:一战只有英语没过线的她,毅然决然选择了二战,结果第二年学校参考书从3本增加到16本,报考人数不降反升,最后的成绩还不如一战。
备受打击的她开始备考自己之前看不上的教师编,然而蓦然回首,一个普通小学教师编的岗位已经比考研还卷了。
园园终究还是在挑挑拣拣,985金融毕业生晓枫,早已放下了公务员、事业编执念,却仍然找不到工作。
饭桌上,父亲低声下气地给银行支行行长点烟、倒酒,还不忘给对方抬轿子,哪怕人家只是来牵线的,实际根本没有多大的招聘权利。
目睹这一幕的晓枫心如刀绞,在他的记忆中,父亲是铁汉子、家庭顶梁柱,如今才知道,他也是一位两鬓斑白、为孩子操碎了心的家长。
晓枫想逃离这里,但他不能白费了父亲的苦心,放弃考研后,他以为靠自己就能找到糊口的生计,结果2年屡战屡败的经历一次次劝退了HR,即使他努力证明了自己,市场上还有大把新鲜“韭菜”把他比下去。
所以哪怕自尊碎了一地,他还是忍着屈辱拿下了工作,正式入职后直接把自己干成了部门里的“卷王”——其他年轻员工准点就走,他却如饥似渴地熟悉掌握各类产品及行业,第二天早上又是第一个打卡上班。
经过“啃老”的磋磨,他完全跳过了职场新人的迷惘,“从未像今天这样珍惜奋斗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他想快一点成长起来,真正变成能为父母遮风避雨的人。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