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非要“没苦硬吃”,为什么?
变质剩菜剩饭舍不得扔、夏天不开空调、出门绝不打车……您家的老人有这些习惯吗?北京青年报记者发现,有些父母的过度节俭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烦恼。明明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差,长辈们为啥非要“没苦硬吃”?专家分析,其实子女抱怨老人“没苦硬吃”都是出于心疼父母,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解决好双方矛盾的关键在于增进相互沟通和理解。
对待剩菜剩饭
不久前,南方某地一对长期吃剩菜剩饭的老年夫妻先后患上结直肠癌的消息在社交平台上了热搜。
“我一看到这条视频就赶紧转发给父母,让他们千万别再吃隔夜剩菜了。”在北京工作的吴先生告诉北青报记者。三年前,吴先生在北京买了新房,把老家的父母接来同住。老人帮着做家务、带孩子,让吴先生小两口安心工作,家里气氛很和谐,唯独剩菜剩饭的事容易引发两代人的矛盾。
吴先生表示,父母心疼自己工作辛苦,每天的晚饭都安排的比较丰盛,经常有吃不完的剩菜剩饭。他们总说扔掉可惜,第二天中午吃不完再扔。因为吴先生小两口不吃隔夜菜,所以第二天的晚饭桌上肯定都是新鲜菜。但有一次吴先生偶然中午回了趟家,看到父母还在吃前三天前的剩菜。发现老人的“秘密”,吴先生既生气又心疼,做了好一番工作,老人当时答应肯定不会再吃了,但过不多久就“故态复萌”。吴先生的母亲还总念叨:“好端端的饭菜扔了太浪费了,感觉像犯罪。”
有相同烦恼的还有李女士。她父母把冰箱当成了“保险箱”,不管什么食物,不管是生的熟的,感觉只要放进去,任何时候吃都没事。别说剩饭剩菜了,烂了的蔬菜水果,冷冻很久的过期食品,老人都照吃不误。有一次,李女士亲眼看到母亲从冰箱里拿出一个长了一小块“绿毛”的馒头,竟然直接撕掉这块馒头皮就若无其事地放进了蒸锅。被女儿发现后,老人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自己吃的,又不让你吃。”
过期也舍不得扔
张女士与父母不住在一起,但每次回父母家都会大包小包地送去各种食品和生活用品。不久前,张女士帮父母整理厨房,发现去年春节送的坚果零食礼包和保健品还原封不动地放在橱柜里,保质期12个月,已经过期半年多。
张女士要把这些都扔掉,母亲执意不肯:“包装都好好的,肯定没坏,留着我们慢慢吃。”
除了这些有保质期的食物,张女士还发现,前些年给父母买的衣服、日用品和小家电,也都原样未动。问起原因,老人的回答就是三个字“舍不得”。对此现象,张女士非常困惑:“你说他们节约吧,现成的好东西非要放过期;你说他们浪费吧,过期的东西又死活不愿扔。”
能省则省怕花钱
王女士的母亲年过七旬,特别重视养生,不吃隔夜菜和过期食品,但她在其他方面的节俭也让在企业当高管的女儿受不了。
“我妈出门绝不打车,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王女士记得,有一个下雨天,母亲出门办事,从公交车下来时不小心就摔了一小跤,幸亏她动作慢,只是皮外伤,骨头没事,但想想就后怕。还有一次家里亲戚大聚会,王女士已经在网上给母亲约好了专车,但老人非要坐公交车,逼着她把网约车退了。结果当天公交车的那条线路遇到大堵车,其他打车的亲戚都早早到场,母亲迟到了一小时才到,大家心里不高兴也不好意思说。
“我现在真不想带母亲出去旅游,她自己累不说,还让大家扫兴。”王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不管是去哪里旅游,母亲一定要带上小锅和方便面,能自己做饭就坚决不下馆子。有一年在日本旅游,老人看到民宿里有厨房设备,高兴得不得了,坚持要每天自己做饭。王女士本来让大家好好尝尝当地美食,玩了七天好说歹说一共就进了两次餐馆。看到餐馆的菜单,老人肯定点最便宜的菜,别人点菜时,还会不停问:“多少钱?太贵了吧?”
刘先生的父亲不爱跟子女出门旅游,但在用电方面,绝对是“节能模范”。每年夏天,不管多热,空调能不开就不开,夜里最多定时三小时,基本都守着一台老旧的电风扇“避暑”。有一年遇到连续几天都是高温天,老人在家里差点儿中暑,即便这样,不开空调的习惯还是没有改。
家里的灯也是刘老先生重点监测的对象,能不开的灯绝不开。他自己在客厅看电视,肯定不开灯;原来去卫生间也都不开灯,有一次摸黑摔骨折在家躺了三个月,才改变了这个习惯,但每次用完卫生间就一定要关灯,还要监督其他人。只要有人一只脚迈出卫生间的门时还没关灯,老先生就会冲过去把灯关了,再唠叨一句“下次记得关灯”。“我被父亲抓过几次‘现行’,现在进父母家的卫生间都有心理阴影。”刘先生说。
家住豪宅捡废品
有些老人只是在自己家里省吃俭用,一般不被外人所知,但顾先生却因为老母亲在小区里捡垃圾被邻居们指指点点,无比尴尬。
顾先生是企业高管,所住小区品质较高,现在每平米房价也超过8万元。七年前,他把年过七旬的母亲从老家接来同住,便于照顾。有一次,老人路过小区的垃圾桶,发现一把半新的椅子,如获至宝地捡回家,清洗一番就摆进自己屋里。从此以后,老人每天都会去垃圾桶转转,看看有什么好物件。别人扔掉的各种杂物和纸盒纸箱就这样一件件被老人捡回家。她还和附近收废品的师傅联系上,定期来家里收垃圾。
不论顾先生怎么好言劝说,老人都听不进去。他曾经趁老人不在家,偷偷把这些垃圾扔掉,但老人回家就大发脾气。无奈之下,顾先生给老人定了规矩,这些“破烂”只能放在她自己那间屋子里,不能摆在家里其他空间。本以为空间的限制会让老人有所收敛,但老人把自己屋里摆满后,又把东西放到门外的公共空间,引得邻居投诉。物业上门询问时,老人当时虚心接受了意见,也配合清理了这些垃圾。但没过多久,又忍不住去垃圾桶“寻宝”,有一次还因为捡垃圾把手弄伤感染,去医院看病花了好几百。
“现在邻居们基本都知道我母亲的这个‘怪癖’,不知内情的人以为我们虐待老人或是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但其实我家经济条件真不错,她卖废品又能挣多少钱?我是真没办法了,感觉母亲越老越固执。”顾先生无奈地说。
老人为啥没苦硬吃”?
明明家里条件不错,为什么要这么节俭?对自己好一些不行吗?北青报记者就此问题随机采访了几位身边的老人,得到的答案基本是“我们从小都节约惯了,不管有钱没钱,大手大脚总是不好。”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唐丹指出,部分老年人“没苦硬吃”的行为背后主要有多方面原因。首先,相当一部分老人在成长阶段经历了很多苦难,他们习惯了居安思危,即便生活条件有了改善,可能也难以接受这种转变,这是一代人独有的特征。其次,年纪越大的人相对年轻时会变得刻板和保守,更愿意维持原来的生活方式,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在下降,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跟不上,他们在惯常的生活方式中维持“安全感”。
唐丹强调,确实有些老人“没苦硬吃”,但不代表老年人都是如此,对老年人的认识不应“脸谱化”,需要考虑老年人的个体差异。
北京某医院心理科医生郑女士提醒,勤俭节约是传统美德,但如果过度节俭达到比较极端的程度,可能表明老年人需要心理调整。此外,如果老年人突然性情大变,出现反常行为,也要考虑是否有老年痴呆或其认知方面疾病的影响,需要去医院进行排查。
还有不少专家认为,“没苦硬吃”的说法实际体现了代际差异。有些事情,只是年轻人觉得是“苦”,老年人自己并不觉得苦,还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自尊。“一代人有一代人面临的挑战,这一代人的苦和老一代的苦是不一样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表示,老一代主要是物质匮乏的苦,所以他们特别勤俭节约,今天年轻一代的苦更多是精神和心灵建设的苦,而这种苦也是老一代人所不能理解的。
既然代际差异客观存在,两代人如何减少因此产生的矛盾呢?
在东城某社区工作多年的社工杨女士表示,从她接触的案例看,子女抱怨老人“没苦硬吃”都是出于心疼父母,希望父母能过得更好。解决好双方矛盾的关键在于增进相互沟通和理解。年轻人尽量理解老人,包容老人,关心老人,增加他们的安全感,比如:平时多向老人宣传健康生活的常识,多带老人出去参与家庭活动;老年人也应有意识地多参加健康的业余活动,多接触社会,多了解时代的进步,不要总停留在过去的回忆当中。
快评
如何与我们的“时光守护者”有效沟通?
父母仿佛是时光的守护者,从不苛求奢华,从不追求热闹,他的生活简单而朴实,仿佛是对岁月沉淀的一种回应。他们的节俭,是对曾经岁月艰辛的铭记,是对安稳生活的珍惜。
以上矛盾的产生,既有老人自身的习惯和生活方式,也涉及到子女们的关心和理解。尊重与理解是家庭和谐的基石,沟通与倾听是代际之间心灵的桥梁,在这种情境下,尊重、沟通与理解显得尤为关键。首先我们应该尊重老人的选择和习惯,理解他们“没苦硬吃”的深层原因,这种节俭习惯可能来源于老人年少时的艰苦经历。
在保持尊重的前提之下,子女可以用包容和耐心的态度,与老人进行心平气和的对话,引导与鼓励老人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拓展生活的乐趣。在面对老人“没苦硬吃”这一问题时,我们应该以包容的心态,从科学、健康、拥抱新时代的的生活态度上,让老人放下过度节俭的执念,安享子女反哺带来的幸福体验,让家庭的温暖在代际之间传承延续。